朱鎔基傳奇:明太祖直系後裔十七世孫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7月14日訊】關於中國前國家總理朱鎔基的身世,頗具傳奇。據報道,朱鎔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對棠坡朱氏的歷史作了梳理,從他整理的資料來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屬於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這一支,朱鎔基應該算是岷藩十七世孫。

朱氏祖屋——棠坡故居

據南方周末13日資訊,位於湖南省城長沙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沿107國道東行32公里,轉上一條水泥小路,蜿蜒入山,兩旁時見青竹婀娜、雜花間樹,再行二三公里,地名取棠坡。朱氏祖屋“恬園”就曾坐落在此。村民介紹“朱鎔基在這裏出生,並度過了童年時光。”

在朱氏族譜的記載中,清末文豪吳南屏,曾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西元 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並揮毫讚歎恬園之美:“恬園,長沙朱氏之山莊也,地名棠坡,去會城東北六十余裏,古驛道旁,崗嶺回復,數轉乃入,至則柴關矮屋,甫見竹樹間遊與乃佇,客驚而問,不意所稱恬園者之在此也。”

現在,朱氏祖屋所在處是一個苗圃,遍栽紫色的紅槭木,開闊的地勢,猶可想見當年的規模。

苗圃右邊有一四角涼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記載,“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豐四年甲寅(西元1854年),位於濘坡祖屋進門丹墀中,有石砌圍檔,井水清涼甘甜”,這口井自開鑿之日起,清泉不絕,朱氏家人及族中所辦的學校,都以此爲飲用水,至今100餘年,不盈不竭……

翻過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按照幾位村民的回憶,祠堂足有六七進,雕龍刻鳳,氣勢劇組宏。 “先是一個池塘,從一座小橋過去,接著是一個大操坪,迎面是個大照壁……”在1960年文化大革命時,同樣未能倖免,只有一株兩人合抱的銀杏樹,得以幸存。

據朱鎔基小時的玩伴,他的堂嫂80多歲的朱佩珍回憶:“你看,那個平地上,我們小時候玩過跳繩的地方。”老人還記得: “細時這個伢子很靈凡(注:長沙方言,聰明之意),也很老實,別個打他,他就哭,說:我不打你、我不打你。”

朱鎔基也沒忘記這位童年的玩伴。1996年朱鎔基回長沙時,曾特意請人將老人接到長沙小住。

岷藩後裔 十七世孫

關於岷藩家族,劉佑平先生的《中華姓氏通書·朱姓》中有如下記載:岷藩開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始封爲岷王,原建國於岷州(今甘肅岷縣)。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發不法,被廢爲庶人,遠徙福建漳州。朱棣稱帝後,他恢復爵位,回到雲南,但此後又在永樂六年(1408年)被削除護衛、官屬。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雲南北遷至湖南武岡。1450年朱*去世,諡爲莊,史稱岷莊王。

依據朱鎔基的堂兄朱天池,整理的棠坡朱氏的史料來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屬於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這一支,朱鎔基應該算是岷藩十七世孫。

岷藩後裔在武岡生息100多年後,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朱氏家族四散逃離,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長沙棠坡,朱天池(即鎔垂) 老人曾到雲南、武岡等地調查過這段歷史,“經過動亂後,逃到棠坡的只有幾個人,而且很窮,只能靠教書爲生。” 其後的幾百年間,朱家陸續有人入仕,朱氏族譜的記載中說,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糧食豐收,谷賤傷農,達到了千錢三石的低價,朱雨田傾其所有買入,次年天災,糧價飛漲十多倍,朱家從此“起富不愁衣食”。並開始廣購田産,在城鄉築室置房。 如此看來,使朱氏家族家敗轉興,是朱鎔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

關於這段軼事,長沙市地方誌中亦有記載:“登之可極盡嶽麓湘江之勝,名於是邦矣”,列爲長沙園林之首。

長沙市志的記載有這樣一段描述,朱雨田暴富之後,樂善好施,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置義山、辦義學,並疏浚新河、賑濟災民。方志中評價:他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朱氏家族從此富甲一方,子孫興旺,多時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爲扶危濟困,到今天仍贏得鄉親的讚譽。
時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餘戶,但朱姓已經很少,基本都離開了。

亂世孤兒—— 遺腹子

朱鎔基1928年10月1日出生,是個遺腹子。他的父親朱希聖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數人,他排名老么。據聞朱希聖絕頂聰明,年少即博覽群書,頗有抱負,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之意,自號“清醒上人”。不幸得是在他10多歲時,就染上了肺病,俗稱“癆病”,這種病在當時無法醫治。朱家長輩於是決定,給朱希聖娶親“沖喜”。

朱鎔基的母親張氏(注:海外媒體誤爲余氏,餘氏實爲朱天池之母)就是這一情況下,匆匆嫁入朱家。朱天池回憶:張氏的個頭比較高,“長得很俊秀”。在張氏懷孕後,朱希聖身體日漸羸弱,沒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朱鎔基出生時,她的母親張氏也感染了肺病,無法給孩子餵奶,恰好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剛剛出生,伯父朱寬浚遂將鎔基接到家中,由伯母餵養。

朱天池回憶,從沒嘗過父愛的朱鎔基,與母親相依爲命,當時朱家長輩對孤兒寡母格外照顧,幾位堂史弟音也相處親昵,那時朱氏長輩都喜歡唱京戲,每到閑 時,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鑼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鎔基等幾史弟竟也無師自通,愛上了這一“國粹”,甚至後來當上總理,朱鎔基仍樂於在一些場合展示自己的京劇唱功。

至今,朱鎔基跟大哥鎔堅的感情尤其甚好, 1998年,身在美國的鎔堅90大壽暨婚慶60周年,朱鎔基特意題辭“金石不渝、百歲可期”。亦是“誡題辭”的朱鎔基,送給親屬的惟一墨寶。

朱鎔基9歲多的時候不幸再次降臨,染病已久的母親張氏辭世,朱鎔基父母雙亡,成了孤兒,朱學方負起了撫養他的重擔。

父母接連撒手西去,對於一個不滿10歲的孩童,無疑是人間慘事,後來撫養他的朱學方老人回憶,家庭不幸,加上當時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悲慘身世使得朱鎔基少年早熟、發奮努力,且養成了處世深沈穩重倔強的性格。

爲官理念,實可見先祖身影

後來身爲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亦能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貧者、反感仗勢欺人、仇視爲富不仁痛恨貪官墨吏。他亦有爲農民的窮苦淚灑甯邊,爲長沙的潰堤九江掬淚……實有真情動,實有淵源在……

朱鎔基的爲官理念,實可見他幾位先祖的身影:在朱氏族譜的記載中,十五世喬生府君,就是一個頗有官聲之人,他輔佐鹿傳霖治理四川時,冬季官府救濟貧民,某官員私藏了幾件衣物,貧民投訴,喬生聞之,正欲起身,突然岩牆倒塌,打傷府君左足,民衆爭相擁出,喬生 府君不顧足傷之病,厲色嚴斥該員,數以改過,該員深感愧疚,將衣物一一退還。喬生後來“曆署諸道、頗得民心”,在他返鄉時,民間每家“置明鏡一方、清水一 盞、白菜一葉,焚香跪道,爆竹聲十裏不絕。

這位喬生還是一個剛直不阿、從不奉迎之人,族譜中記載,在一次慈禧太后的接見中,衆官員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后”之德,喬生“獨默然不語”,瞿鴻機 感歎:“憨哉,喬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爲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爲“修沙洲圩閘、修惠民河,民勒石記之”。而到了朱鎔基伯父朱介侯(即朱寬浚)這一代,則以“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爲宗旨,歷任湖北黃安(今紅安)、江陵令,“才明識裕、爲官運亨通俱優”,這位介侯公因爲看不慣“汙吏橫行、國事日衰”,在宣統年間黯然挂冠而去,歸隱棠坡田園。

朱鎔基在擔任國家總理期間,可說是令人喝彩與扼腕之交相呈現。他曾在“就職演說”中他發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朱鎔基的出任,他全力打擊貪污腐敗,將一大批貪官打入另冊,確因牽動了中共當局的暴政獨裁的貪根而付諸東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調查顯示朱鎔基是最受港人肯定的中國領導人
讀趙紫陽報導 朱鎔基連聲說對不起
龔平:朱鎔基的感慨與中共的囚籠
中科院博士憶425:朱鎔基帶我們走進中南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