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誰來監督媒體?

胡元輝

標籤:

七個衛星電視頻道被停發執照一事,引起輿論高度重視,並因而點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結構的戰火。對於媒體改造而言,相關議題能夠受到社會關注,總是好事,但是觀察不同立場間的爭辯,卻又深恐關注之後,故態依舊,對於爭議之下的「共識」,反而失去了推動的力道。

此次停照爭議的癥結,一言以蔽之,就是「誰來監督媒體」?這當然是個需要精緻處理的大問題,可是就大方向來說,卻又是個沒有爭議的虛問題。對於由目前結構下的新聞局繼續處理換照一事,其實爭辯兩造都不贊成,所餘者不過是新機構尚未成立,新聞局應否措其手足而已。同樣的,對於媒體究竟需不需要改造一事,爭辯雙方基本上也都贊成,所差者亦不過是改造的對象為何?倒底媒體品味與社會亂源間的界線要如何界定?

媒體之亂已亂到人心浮盪、是非不明,此誠為社會的「共識」,而媒體之治最好少由政府插手,多由媒體自律,此亦為輿論之「共識」。可是,媒體如何自律?又是否能夠真正自律?卻鮮見「輿論」施力。其間緣由何在,難道是媒體根本就無意於自律?

多年以來,媒體高喊政府不應插手管媒體,此一主張大家舉雙手贊成,可是媒體高倡自律的背後又有多少實際的行動?就以今天的局面來說罷,有多少家電視媒體制訂了自律公約或製播規範,大家心知肚明;有多少家電視媒體曾經因為新聞出狀況而開鍘自律,大家心照不宣;又有多少家電視媒體建立真正的觀眾申訴處理機制,其實也是瞎子吃湯圓,心裡有數。甚至,連組個新聞自律組織,也被指為掛羊頭賣狗肉。無怪乎社會大眾群情激憤,即使是停照爭議高漲的此際,民調結果依然有相對多數的閱聽眾接受停照的事實。

民調的解讀當然需視民調的作法而定,可是,如果再以「民粹」之類的語詞來漠視社會大眾對媒體亂象的厭惡,媒體需要改造的共識,就永遠只能成為「共識」,而不會變行動。
英國學者法蘭克林(Bob Franklin)與皮陵(Rod Pilling)八年前在檢視英國的媒體表現與自律狀態後,曾經感嘆道:「公眾與政治人物目前對於媒體的關注點不在於其第四權的角色,因為眾所周知我們正處於一個個人私生活細節都可能會被當成商品出賣給大眾媒體的時代。」,而「對於市井小民而言,媒體自律不過是一檔代價高昂的生意罷了。」兩位學者的慨嘆雖然沈痛,惟若置諸台灣又難道不是一篇再真實不過的紀實報導?
誰來監督媒體?可以不是政府,可以不是廣告主,但總不能拒斥作為消費者的公民,更不能拒絕作為公民社群一份子的自律吧!@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爆料」必然「有料」嗎?
三十屆曾虛白新聞獎頒獎典禮 場面熱鬧溫馨
媒體改革呼聲殷切 公民新聞學理念值得關注
胡元輝:鏡頭下的「真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