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 外資投資中國媒體業受阻於「政治第一」原則

湘靈

標籤:

【大紀元8月20日訊】滿懷希望到中國媒體市場瓜分一塊蛋糕的歐美媒體最近陷入失落當中。因為近日中國政府六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的辦法》,將外國媒體進軍中國市場的夢想擊得粉碎。

  按照世界各國媒體的設想,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市場還處於「空白」,有無窮的開發空間。為了進軍這個市場,眾多國際著名媒體放下身段,紛紛加入讚美中國的大合唱團,對這個專制政府表示熱切的「友好之情」。這些讚美樂響徹世界,中國政府喜滋滋照單全收,並將讚辭譯成中文大加刊登。

  這個情節有如一個寓言故事:一位農夫牽著一頭驢子趕路,為了激勵驢子加快腳步,農夫在驢子的鼻子前晃動著一把青草,吸引著驢子追趕著青草。中國政府這幾年扮演著「農夫」的角色,而一些外國媒體則宛如那頭追趕著青草的「驢子」,這把「青草」就是給外國媒體進入中國市場的准入資格。

  然而,就在這些著名媒體等待收穫碩果時,農夫又將在驢子面前晃蕩的「青草」盡數收回。8月2日,在「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口號下,中宣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商務部、海關總署等六部門聯合下發「辦法」,宣佈政府將繼續對文化產品進口實行特許經營,對經營單位實行文化產品進口經營許可證制度。該規定涉及面甚廣,本文只談讓外國媒體多年熱望化作南柯一夢的部份規定。

  該「辦法」規定:「原則上不再批准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在境內落地,切實加強對現有獲准落地的境外電視頻道的管理。採取必要監控手段,有效防止有害節目的侵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市場上銷售境外報刊,國內單位和個人向報刊進口經營單位訂購境外報刊,須履行審批手續」。其它如「要加強對年度引進版權的總量控制,並對出版社引進版權的數量進行限定」等等,就是將這塊「蛋糕」的規模大大縮小,這意味著本來就不大的門縫變得更窄。

  眾多海外媒體垂頭喪氣。BBC中文部於8月5日發佈消息,說「相對於去年公佈的開放媒體市場政策,這些措施顯然是一大倒退,使得外國的媒體也失望」──以往BBC一直在宣佈中國行將媒體改革,至今還不肯承認這神話是它們營造出來的幻影。

  中國政府從未宣示「媒體要改革」,相反倒是不斷宣佈要加強控制。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徐光春曾宣佈:「有幾項標準永遠不會更改,即:媒體的角色是『黨的喉舌』,黨管理媒體及媒體機構人事,以及媒體依然要承擔正確輿論導向的責任。」 中宣部副部長李從軍也毫不含糊地說過:「中國的媒體公司需要按照企業模式展開經營,並要時刻留意保留其意識形態方面的特性,併肩負起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的義務。」

  外國媒體對中國這塊巨大的「空白市場」心儀已久。在未得到政府批准之前,他們甚至採用了中國人的一些做法,比如與內地某家雜誌合作、購買刊號等等。 2002年1月和4月,第一期和第二期美國《新聞週刊》中文版──《健康生活》與《孩童時代》,已經用繁體字、簡體字分別出版,在內地、港台銷售。

  從《新聞週刊》費盡周折在大陸出版的刊物來看,這些媒體並非要去中國實現所謂「自由媒體理想」,只是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新聞出版業里加進了一個內容上毫無新意的品種,從中分一杯羹而已。儘管這些刊物內容與政治絲毫不沾邊,但也在2003年3月被新聞出版總署宣佈為非法,投資者算是將錢打了水漂。

  筆者絕不反對各國傳媒進入中國市場,只反對這些媒體放棄新聞自由的基本原則去迎合專制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這些媒體在專制者面前彎下了它們在本國政府面前未曾彎下的腰,卻沒有換得市場,原因在於他們不知道在中國傳媒業裡,資本原則只能屈居於第二位,第一原則仍然是政治原則。

  看來,這些媒體只能等待「農夫」再次將「青草」掛在鼻子前,在「青草」香味的引導下,蹄聲得得、自說自話地「開拓中國市場」。(華夏電子報)(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湘靈:「保護弱者」的新交通法遭遇的尷尬
湘靈:是人民無情還是政府缺乏道義?
湘靈:政治高壓從軟硬兩手變成了一味硬壓?
湘靈:勿拿本國公民做人權人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