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聞分析╱官僚陋規多 美意打折扣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

震驚世人的南亞海嘯發生至今超過半年,當初台灣於第一時間動員政府民間資源,發起「一萬個希望」捐款認養災童計畫,卻發生尚未撥款的荒謬情事。所謂「救災急如星火」的基本要求,也因為官僚陋規與冗長程序,讓原先美意都打了大折扣。

首先,這近四億元的善款並非在二、3月間就募集完成,當初為響應此一國際援助,包括廣達、永豐餘都有高達一千多萬台幣的捐款,但因公司會計作業,直到四、5月間才給新聞局。事實上,最後一筆款項是在7月份,外交部的一億元台幣轉撥後,才完全到位。

這裡浮現一個嚴重問題,雖然款項陸續籌集,但為何無法因時因地儘速撥款?原來是監察院審計部在4月間打了一通電話給新聞局,認為這是以政府名義發起的捐款活動,按照民國三十八年制定的統一勸募辦法,必須先繳回國庫,也就是繳回中央銀行後,再重新撥款。

新聞局官員雖曾表示異議,認為當初這些捐款主要由民間團體,包括媒體等共同發起,政府只是協助角色,應該無需適用這套冗長程序。不過,因審計部的堅持,加上許多民間企業捐款均有賴於財政部給予「免稅」的背書,在財政部尊重審計部的立場下,新聞局只好乖乖再跑一次公文。

或許民間救災團體可以先執行,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政府透過「一萬個希望」活動,無非希望打響台灣的國際形象,如今卻是反效果。

在講求行政效率的今天,審計部拿五十多年前的一紙行政命令來「依法行政」,表面沒錯,卻顯得落伍與僵化,行政機關間的異見,也沒有及時整合與處理機制,還增加民間團體的負擔,先行墊款,以執行認養計畫。

這就如同桃園缺水問題,又是一次典型的行政失靈。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