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布袋戲打造台灣版的迪士尼(四):Cosplay嘉年華

子盈

標籤:

【大紀元8月7日訊】台灣動漫畫市場長期以來在缺乏自有商品的情況下,導致相關商品的產業發展亦跟著凋零。有趣的是,布袋戲卻是一枝獨秀地走上日本動漫市場的發展趨勢,相關同人誌、角色扮演(Cosplay)、周邊商品等等,都在非「官方」(在此指的是推出布袋戲之劇集或角色的集團)的主導下蓬勃發展。

在這些活動,比較少受到「正規」學者、產業專家、公共媒體注意到的一環是Cosplay的部分,這是台灣青少年現今蠻流行的文化之一。Cosplay,是Costume-play的縮寫,即扮演動漫畫、電玩、電影、視覺系樂團和自創的角色,但Cosplay的對象並無一定的限制,只要是在扮演一個角色便是了;若是純綷穿上一些特別的服飾,而沒有一個特定的扮演對像的話,就並不算是Cosplay。Cosplay最初源自日本,是日本漫畫商和電玩公司為了在一些商展中進行宣傳,便找了一些男男女女扮演遊戲或動漫畫中的角色,以吸引消費者到該攤位,久而久之這種宣傳手法漸漸變成動畫迷的一種活動;透過扮演自己心儀的角色人物,可以讓Cosplayer成為夢想世界中的人物,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每次Cosplay的嘉年華,便讓人宛如進入一個充滿著童話、神話的虛擬世界。

Cosplay之所以在日本受歡迎,不但是日本的漫畫和電玩發展蓬勃,而且說明Cosplay也是有益身心的興趣,在扮演中不但滿足了自己,亦能娛樂大眾,更加可以交朋結友。Cosplay迷常透過親手設計、製作扮相用的服裝和道具,展現自我的特色;有時候幾個朋友一齊合作扮演,彼此合作造服裝、化妝,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現今許多網路社群便是不認識的一群人經由Cosplay展聚集而成的。

目前,日本的Cosplay活動已經脫離了漫畫和動畫的範疇,不獨是日本漫畫節的指定節目,更成為每年一個大規模的嘉年華,讓一眾Cosplay迷一顯身手。日本每年的Cosplay嘉年華便集合了Cosplay界的精英,提供一個讓他們大扮特扮的機會。雖說在某些節慶展覽中,所見到的扮演人是主辦單位聘請的專業行家,不過亦有一般平民迷Coslay成癖而樂此不疲,一有機會,便會盡情發揮表演欲。目前,Cosplay迷主要是年輕人居多,不過亦有小朋友參與其中,有些兒童更加是和家長一起裝扮,達到闔家歡樂的效果。

和日本的相比,華人地區的Cosplay活動尚在起步階段。90 年代初期,Cosplay傳入香港,最初也是主要以「看版娘」的形式出現在同人誌即售會中。至於台灣的發展狀況,大約起自80年代晚於、於90年代開始興盛,這與台灣的布袋戲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起源頭始於台灣的布袋戲在80年代末所成立的一個組織,就是所謂的「角色後援會」。現今,台灣的布袋戲已成為許多國家Cosplay迷的最愛,像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有人在Cosplay台灣布袋戲裡面角色,顯見目前在布袋戲扮裝文化上,台灣堪稱獨步全世界。

Cosplay 在台灣可說是一種自發性的發展,安靜的潛伏在同人誌圈中,以興趣為食糧,維繫玩家的交流發展;直到近年來商業體系發現它的獨特和宣傳效益,加上一些團體希望能為Cosplayer爭取社會定位與發展空間,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活動,也慢慢在學生族群中打開知名度。未來,若能以布袋戲打造台灣版的迪士尼,可以考慮融入Cosplay的精神,例如舉辦Cosplay嘉年華、在主題樂園中角色Cosplay各個戲偶人物。這些Cosplayer除了可以找專業的人扮演之外,亦可透過定期舉行比賽的方式招募人材。不但可以藉由比賽達到公關宣傳的效果,也可以透過比賽廣邀國際的Cosplay迷共襄盛舉,打響台灣的國際知名度。當然,若要請國際的Cosplay迷扮演相關的布袋戲戲偶角色,還需配合之前提到的幾個將布袋戲多角化延伸到國外的方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咱來做布袋戲尪仔DIY  明天宜蘭傳藝中心舉行
圖片新聞: 陳其邁參觀奧林匹克中心
以布袋戲打造台灣版的迪士尼(一):台灣的文化產業在哪裡?
以布袋戲打造台灣版的迪士尼(二):多角化的延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