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月:媒體進軍中國 猶如南柯一夢

滄海月

標籤:

【大紀元9月16日訊】滿懷希望到中國媒體市場瓜分一塊蛋糕的美國與歐洲媒體最近深深陷入失落當中。因為8月3日,中國文化部發佈《關於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的辦法》,這一「辦法」將外國媒體進軍中國市場的夢想擊得粉碎。

這個情節有如一個寓言故事:一位農夫牽著一頭驢子趕路,為了激勵驢子加快腳步,農夫在驢子的鼻子前晃動著一把青草,吸引著驢子追趕著青草。中國政府這幾年扮演著「農夫」的角色,而一些外國媒體則宛如那頭追趕著青草的「驢子」,這把「青草」就是中國給外國媒體進入中國市場的准入資格。

數國媒體同唱中國讚美詩

為了得到這把「青草」,不少媒體真是下了大力氣。早在好幾年前,BBC中文部報導中國就已經非常自律。作為酬謝,BBC得到了在中國涉外賓館播放其電視節目的特許,電台節目因此受到的干擾也最小,目前正向「在中國落地」這一目標衝刺。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CNN對中國的讚美,則幾乎到了讓新華社與人民日報自愧弗如的地步。

今年是世界媒體的「中國夢想年」,年初是法國、英國的一陣猛熱鬧,導致「無中國不成新聞」的局面。從5月開始又是美國幾大著名新聞週刊紛紛報導中國。從這些媒體的報導中,讀者們看到了一個現狀美好,人民富裕、未來充滿希望的中國。
倒也並非這些媒體的新聞記者們真這樣認識中國,出於商業利益需要而已。記者們雖有追求新聞自由之精神,但對飯碗的愛護之情自然更佔上風──因為報導負面新聞往往被中國政府視為不受歡迎的人,其老闆只能另換高明。所以記者們追求新聞自由之理想精神,有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中國現在每個行業都擠得滿滿當當,據說就剩下這最後一塊大餅等著各國媒體進軍瓜分,各媒體的老闆們眼中晃動的全是從中國天空上嘩啦啦掉下的陣陣金雨。而中國政府也頗懂心理戰術,今年又借「紀念二戰六十週年」之機,以新華社通稿形式重提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幾位「為中國革命做了巨大貢獻」的美國記者,如史沫特萊、愛德格.斯諾之類,借為外國記者樹立學習榜樣之機宣示:蛋糕會有的,牛奶會有的,關鍵就看你們這些外國媒體怎樣表現對中國政府的忠誠──在絕大多數媒體都紛紛對中國政府表示友好的時候,「友好」已經不值錢了。

讚美中國秀中的最佳表演者

眾多國際著名媒體放下身段,紛紛加入讚美中國的大合唱團。英國BBC率先大辦「中國周」、美國CNN乾脆以「真實的中國」為題做特別策劃,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在時間上落後於這兩家,於是加大投入力度,今年5月9日這一期以「未來屬於中國嗎」為總題,投入21個版面做「中國世紀」的專題報導,肯定中國的崛起已經是個事實,並且強調中國的崛起不僅是挑戰,也是對美國巨大的機會。其幫助美國保守派打消「中國威脅論」的苦心洋溢於紙面之上。《時代週刊》生怕讚美中國的話被別人說盡,於6月27日推出「中國的新革命」專題,用了整整30個版面,但畢竟是幾十年的名刊,還得愛惜羽毛,讚美之餘,還不忘記說點負面的,比如人權有巨大進步,但是還不夠;經濟大發展,但生態環境保護不夠好;草根階層權利意識正在覺醒,開始反抗等等。

這些讚美交響樂響徹世界,中國政府喜滋滋照單全收,並將讚美之辭譯成中文大加刊登。這期集中讚美中國進入盛世的美國《新聞週刊》因此戲劇性地成為一場「政治秀」的重要道具:5月11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向清華師生發表演講,手持這期以中國女星章子詒作為封面人物的美國《新聞週刊》,笑容燦爛地熱情歌頌中國(其實是歌頌中國政府)。新華社記者拍下這一寶貴鏡頭,宋楚瑜主席這張照片通過新華社的電波傳遍世界,並注定將成為宋楚瑜家族世世代代的傳家之寶。

中國的專制者陶醉於讚美詩中,以為自己真成了盛世之主,行將主掌世界沉浮;宋楚瑜暈了,以為自己撈足了政治資本,在台灣的「人望」將迅速竄升;加入歌頌隊伍的外國媒體則喜在心頭,彷彿已經看到了市場准入的特許狀在眼前晃動,聽得到金錢叮噹作響。

農夫將晃蕩在驢子鼻子前的青草收回

然而就在這些著名媒體等待收穫碩果時,農夫又將在驢子面前晃蕩的「青草」盡數收回。

8月2日,在「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口號下,中宣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商務部、海關總署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的辦法》,宣佈政府將繼續對文化產品進口實行特許經營,對經營單位實行文化產品進口經營許可證制度。進口經營許可證由國務院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核發,各級海關憑其核發的進口文化產品准入檔辦理驗放手續。

有關電視、電影與出版物的進出口管理諸多細節,這裡不再敘述。本處只談讓外國各大傳媒體多年熱望化作南柯一夢的部分規定。

該「辦法」規定:「原則上不再批准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在境內落地,切實加強對現有獲准落地的境外電視頻道的管理。採取必要監控手段,有效防止有害節目的侵入。未經批准,個人和單位不得設置、使用衛星電視接收設施。嚴禁通過有線廣播電視網路、電信網路等各種資訊網路非法傳送境外衛星電視節目,嚴禁擅自在境內開展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和有關接收設備的推廣介紹活動」。──這若干條「嚴禁」讓英國BBC與美國CNN痛苦不堪,尤其是BBC還滿心指望借中國之力擺脫經營困境,一想到中國「有4億台電視機用戶」,心中就充滿了難耐的渴望。

有關境外報刊發行的細節規定讓早就多次嘗試的美國《新聞週刊》等沮喪不已。「辦法」規定:「境外報刊在境內的發行,嚴格執行分類管理和訂戶訂購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市場上銷售境外報刊,國內單位和個人向報刊進口經營單位訂購境外報刊,須履行審批手續。」雖然「辦法」沒明言不讓訂閱,但外國媒體在唱讚美詩時對中國諸多惡劣現象裝糊塗,卻不能面對「審批」制度打馬虎眼──下面將談到美國《新聞週刊》過去裝糊塗、打插邊球付出的巨大經濟代價。

許多自認為要求比較現實,只希望通過做生意的方式賺取中國利潤的公司同樣也希望泯滅,因為該「辦法」要求「加強版權貿易的管理」。諸如「要加強對年度引進版權的總量控制,並對出版社引進版權的數量進行限定,力爭使進出口作品的品種及數量趨向平衡」就是將這塊「蛋糕」的規模大大縮小。蛋糕小,爭奪蛋糕的競爭將更激烈,這點簡單道理,海外文化出版業想必都懂。

眾多海外媒體垂頭喪氣,BBC中文部於8月5日發佈消息,說「相對於去年公佈的開放媒體市場政策,這些措施顯然是一大倒退,使得外國的媒體也失望」──以往BBC一直在營造中國媒體改革的神話,至今還不肯承認這神話是營造出來的幻影,並非中國現實。

中國主管宣傳的官員從來就沒有宣示過「媒體要改革」,相反倒是不斷在宣佈要加強控制。比如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徐光春2003年7月曾宣佈:「有幾項標準永遠不會更改,即:媒體的角色是「黨的喉舌」,黨管理媒體及媒體機構人事,以及媒體依然要承擔正確輿論導向的責任。」中宣部副部長李從軍也毫不含糊地說過:「中國的媒體公司需要按照企業模式展開經營,並要時刻留意保留其意識形態方面的特性,並肩負起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的義務。」

看來,這些媒體只能等待「農夫」再次將「青草」掛在鼻子前,在「青草」香味的引導下,蹄聲得得、自說自話地「開拓中國市場」。

幾家外國媒體進軍中國市場的失敗嘗試

外國媒體對中國這塊巨大的「空白市場」心儀已外。在未得到政府批准之前,他們甚至採用了中國人的一些做法,比如與內地某家雜誌合作、購買刊號等等。2003年2月,美國三本著名雜誌用這種暗度陳倉的辦法攻入中國市場曾是中國傳媒業的地下大新聞。當時盛傳《哈佛商業評論》、《福布斯》、《新聞週刊》均以月刊方式揮師中國,緊接著又傳出著名的《MIT科技評論》年內也要落地中國,出版簡體字中文版。

但3月底風雲突變,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官員直指《哈佛商業評論》、《福布斯》、《新聞週刊》因非法進入而遭禁止刊行。中國政府官員說這幾家雜誌並未獲得和大陸出版機構合作的批准,《哈佛商業評論》用購買大陸刊號出版書籍做法屬於違法。三本刊物瞬間失勢。但動作迅速而自恃與中國政府關係甚好的《哈佛商業評論》通過國內合作夥伴──中國社會科學院屬下的美國研究所,拿到了國內公開出版物刊號,4月份依舊推出中文版(出了一期就不再有動靜)。而呼聲甚高的《福布斯》、《新聞週刊》卻暫時偃旗息鼓。

這4本雜誌都借道香港,兩家港資公司是幕後操盤手。他們憑藉香港上市公司背景,落點上海、北京,希望借兩地「地望」,打出市場。慧峰集團(8228,HK)2002年10月17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雖然2003年3月公佈的年度業績虧損超過2,200萬元,但市場還是看好它的未來。當時的上市賣點就是宣稱它將把美國《新聞週刊》帶進中國。

有人曾追蹤美國《新聞週刊》的中國之路,並將操盤此事的一批神秘人物和他們之間的熱鬧事情公諸於媒體。原定於2003年4月出版的《新聞週刊》中文版擬出版8萬本,但外界最擔心的還是北京當局是否批准其進入中國市場。慧豐集團掌門人潘國濂在回應香港《明報》查詢時,拒絕回答中文版是否獲得北京當局批准這個關鍵問題。而在此之前,2002年1月和4月,第一期和第二期《新聞週刊》中文版──《健康生活》與《孩童時代》,已經用繁體字、簡體字分別出版,在內地、港台銷售。這些在內地的操作很有技巧,由慧峰集團旗下上海註冊成立的上海傳一資訊技術公司和兩家內地出版社簽約,特許證審批手續由內地出版社辦理,在法律上都有認可。至2002年10月,這兩期雜誌共發行21萬本簡體字版,3萬本繁體字版。

所有這些詭秘的商業操作,最後還是沒能躲過中國新聞出版署的一紙禁令。3月底,慧峰股價從0.5元直落0.4元,4月中跌到0.35元。

屈服無法換來市場

從《新聞週刊》費盡周折在大陸出版的刊物來看,並非中國市場稀缺的「精神產品」。這些媒體並非要去中國實現所謂「自由媒體理想」,只是想去淘金。

那麼,它們的淘金夢是否能夠成真呢?筆者也只好給它們澆盆冷水。與《健康生活》與《孩童時代》同類型的雜誌充斥著中國市場,同業之間的殺拼已經讓人精疲力盡。由於傳媒受到的政治約束太多,除了受命歌頌黨與政府的偉大英明之外,少數政治經濟專業報紙雜誌只能在政府允許的範圍內報導一些社會新聞,反對蒼蠅級的腐敗分子,偶而還批評美國霸權主義的窮凶極惡,痛斥台灣的「假民主」與「台獨」勢力,揭露西方資本主義的醜惡現象。大多數報刊只能談吃穿享受,談延年益壽,追捧各種影星歌星,大談特談一切刺激人情慾感官的事物,性的話題因此氾濫成災……,中國1,700多家報紙,3,000多家雜誌,為了爭奪讀者,已經將傳媒市場上的爭奪演繹得轟轟烈烈,硝煙四起。這個市場,並非真像外國傳媒一廂情願想像的那樣「空白」。

唯一的「空白」就是政治領域,但這個市場的大門正被中共政府嚴嚴實實地看守著。這些年來,為了推開這扇門,中國已經成為最近五年來世界關押記者最多的國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要打破政治禁忌,推進新聞自由,還真需要一群有媒體理想主義精神、即以耙糞者自居的「無冕之王」們勇闖禁區,幫助中國老百姓實現「知情權」這一基本人權。

但這恰好不是向中國政府彎下腰來表示忠誠友好的外國媒體所能做到的。

筆者絕不反對各國傳媒進入中國市場,筆者只反對這些媒體放棄新聞自由的基本原則去迎合專制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這些媒體在專制者面前彎下了它們在本國政府面前未曾彎下的腰,卻沒有換得市場,原因在於他們不知道在中國傳媒業裡,資本原則只能屈居於第二位,第一原則仍然是政治原則。專制統治者最需要的是反對者(包括潛在反對者)向他們低頭,在反對者沒有低頭之前,專制統治者會在「驢子」面前晃動青草。但只要一低頭,青草就立即收回。因為專制者已經成功地向世人證明了西方傳媒追求所謂「真實、自由民主」的原則,只是為了賺取金錢的幌子而已。

(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週刊》第198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勞工通訊】抑制煤礦事故 重在工人參與
中國媒體報導失實 生存環境日漸艱難
湘靈: 外資投資中國媒體業受阻於「政治第一」原則
自殺成為中國青年人群死亡的首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