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響應反地雷運動 NGO盼通過立法與國際接軌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八日電)在反地雷運動已成為國際性愛好和平的人道運動,台外交部長陳唐山今天簽署「反地雷聲明書」;台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認為,這具有國際宣示的意味,也為非政府組織長年的努力注入強心劑,民間都在看,政府下一步是否能通過「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草案」立法,展現與國際接軌決心。

曾任台外交部非政府組織(NGO)委員會副主委的呂慶龍說,反對地雷及排雷條約的催生者,並非實力雄厚的各國政府,而是非政府組織辛勤多年獲得的成果,透過國際反地雷組織(簡稱ICBL)號召,截至二○○四年七月為止,全球已有一百五十二國簽署、批准或加入「國際反地雷公約」。

伊甸基金會表示,受限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無法簽署國際反地雷公約,為不讓台灣在相關活動缺席,伊甸基金會以NGO的方式成為ICBL在台代表,近年來除募集輪椅、掃雷車捐贈給地雷分布國以外,也積極推動禁雷法案在台灣立法。

依據聯合國的統計,目前仍有將近一億一千萬個有效地雷,分佈在全世界七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地面上,這些地雷平均每個月造成兩千人的傷亡,且多數為無辜平民。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和交戰團體,大量使用地雷作為嚇阻武器,比例上平均每拆除一個地雷的同時,又埋設二十個地雷。

拆除地雷不僅是高度危險的專業工作,更是緩慢且耗費不貲。一個地雷的造價大約在三塊到三十塊美元,但拆除卻需耗費大約三百到一千美元,所以若要拆除現有的一億一千萬個地雷,約需三百三十億美元,就算各國不再埋置地雷,也需一千一百年才能將現存地雷清除完畢。

依據聯合國有關地雷的國家與地區資料,台灣在金門地區,一九五○年代也曾經使用許多地雷以為防衛,當時地雷部署地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軍事基地附近。根據金門縣殘障福利協進會的調查,金門至少有三十人以上因誤觸地雷而傷殘。根據軍方內部非正式估算,金門各式地雷,至少還有一萬顆以上分布在各島,但位置在那裡?卻早已不可考。

鏡頭前因誤觸地雷而血肉模糊的畫面,令人不忍卒睹,但如今這些悲慘情境卻依然在不同地方輪番上演。去年九月,立法院舉辦「台灣立法禁雷-全球接軌」公聽會,現場有一位來自金門、六十三歲的雷傷者陳張麗玉,向外界訴說四十六年前的恐怖記憶:「那時,我十七歲,容貌姣好,在海邊採摘用來曬乾當柴火用的待宵花時,卻誤觸地雷,結果右腿截肢,再轉赴台灣本島裝義肢,之後在父親的逼迫下,下嫁視障的老公……」

呂慶龍說,如今台灣外交部長簽署「反地雷聲明書」,就是要用實質行動響應國際關注的人道關懷議題,並喚醒台灣民眾的注意,也促使軍方單位能配合增撥經費掃除金馬地區民眾的夢魘,更可與他國分享掃雷經驗,提昇台灣國際形象。

鑒於反地雷運動已成為國際性愛好和平的人道運動,伊甸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樂見政府邁出與國際接軌的一大步,但是,「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草案」仍處於立法院一讀的狀態,民間人權組織期盼,政府應加緊腳步,為保障金馬前線居民權益,儘速通過立法,彰顯台灣對全球反地雷運動的具體回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