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談「晚會之美與節慶之歡」

李大衛

人氣 4

【大紀元1月16日訊】陽曆新年剛過,農曆新年即將來到,就在此歲末跨年之時,新唐人電視台第三屆新年晚會在全球17大城市陸續熱烈登場。在台北社教館兩場新年晚會已在1月11, 12日隆重演出、圓滿落幕,受到了現場觀眾的肯定與好評。

過農曆新年是中國人的一項大事,但為什麼要過年節?又如何來過年節?卻是許多現代中國人不大明白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李豐楙教授,於元月14日週六下午2:30分,同樣在台北市社教館,以《廟會之美‧節慶之歡─談台灣節慶》為主題,作了一場精彩生動而予人多所啟發的演講。

李教授首先引用《禮記‧雜記》中的一段話,來說明「節慶」其實是農業社會中人們的一種休閑活動,是「張」與「弛」交互轉換的生活智慧。經過農忙時期的緊張工作,透過節慶,可以好好的來鬆弛一下。這個道理是國家領導人所應該知曉並運用的。禮記中記載:

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也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在節慶中,人們都會穿著特別的服飾,例如在新年中大家都會「穿新衣、戴新帽」,跟「平常」大不相同,所以節慶安排背後的理念,是一種「常」與「非常」的「張弛哲學」。生活不能都是「平常」的,否則單調乏味,所以應該配之以「非常」的時間,這就是節慶。

節慶的時間安排,是與歲時、節氣有密切相關的。因為節氣在某個角度上看其實是一種轉折性的「關卡」,所以過節也就有「過關」意味,因此要互相慶賀一番。李教授也指出多數的節慶都是在「單月單日」或「月圓」的時侯,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七月半、八月十五日、九月九日等,這是因為在陰陽五行上,這些時間的氣勢,可以幫助人們比較容易地通過節氣的關卡。

李豐楙教授指出中國傳統中的節慶,都是與「祭祀」密切相關的。而祭祀神明或祖宗的活動,都是在「社」、「社樹」、與「社壇」中舉行,這是節慶在空間上的「非常」性質,人們透過在「社」的會集,因而形成「社會」,這正是「社會」一詞的來源。有的地方人們則是會集在「廟」,節慶時就會有「廟會」,以祭祀、牲品、及戲劇演出禮敬神明,然後人們也正好吃喝玩樂一番,美其名曰:「過節」。李教授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廟會節慶的鬆弛特質具有:間隔性、週期性、共樂性、集體性與神聖性。

李教授說我們身處台灣,祖先多來自於璋州、泉州及廣東等地,放眼望去都是黑眼睛、黑頭髮的中國人,因此可能感覺不到傳統節慶的深刻意涵。但愈是在海外,節慶的重要性就愈是突顯。像是舊金山華人社會每到農曆新年,就一定會有舞龍舞獅;在馬來西亞,華裔族群的祠堂之多、之美,根本是台灣所無法望其項背的。又如在印尼,有著包括來自印度等不同的族群,那麼從過年時門口是否「掛燈」,就知道這一家是否是「中國人」!所以節慶中的儀式、服裝與各項活動,其實是凝聚族群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社會機制,這對在海外的華人社群,是最能夠深刻體會到的。

李教授也強烈批評中國大陸自文革以來,全面破壞了傳統文化中的節慶,只剩中共制定的五一與十一的假期,這是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都沒有過的。因此前一陣子韓國向聯合國提出「端午節是韓國人的節日」,中共才驚覺事態嚴重,以人民大學名義提出抗議,那時李教授就向中共方面說:「是你們自己不要,當然別人就撿去用啦!能怪誰呢?」所謂「禮失求諸野」,將來大陸的中國人必然都得到海外來找尋自己的傳統文化。

當然,廟會有其地域性及宗教性,只能凝聚部份的社會族群,而新唐人新年晚會在台北「社」教館舉行,在Radio City 等全球各大劇場演出,透過符合正統文化的節目,讓各個階層的中國人在一起過年,凝聚中國人的向心力與認同感,確實是給廣大的中國人帶來了「晚會之美」與「節慶之歡」!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新唐人晚會台北場備受嘉賓讚譽
回顧新年晚會台北場 瑩淨剔透的一夜
孜孜不倦 追求完美 臻高超藝術
詹寧斯:希望人們能自由表達心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