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打石油牌:引發全球能源安全憂慮

人氣 4

【大紀元1月5日訊】(亞洲時報 方德豪撰文)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爆發的天然氣之爭引起廣泛的討論。未知是否巧合,當代歷史上三次跟能源有關的危機都是都對處於上升迴圈末期,這次俄烏之間的 「小風波」也在類似的背景下出現,俄羅斯似乎也是看準了時機製造話題以達其「震懾」效果;而這次糾紛對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將來的能源部署戰略,更加會有深遠影響。

控制全球天然氣庫存的三分之一的俄羅斯1月1日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後,引發歐洲多國的擔憂。有分析認為,此舉是俄羅斯不滿烏克蘭在「橙色革命」後採取「親西方」的立場有以致之。

由於俄羅斯輸往歐盟25國的天然氣都經過烏克蘭的管道,而歐盟25%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事件立即成為引起歐美關注。歐盟更立即介入「調停」。似乎是為免事件擴大,俄羅斯和烏克蘭1月4日宣佈雙方達成突破性協議,解決雙方就天然氣定價的爭議,同時也確保俄羅斯繼續供應烏克蘭及其他歐洲市場。

對遠東地區來說,這次俄烏糾紛對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將來的能源部署戰略,更加會有深遠影響。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閉幕會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第一次談及石油安全的概念。當時胡錦濤提到:「國內石油進口的一半以上,都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進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過麻六甲海峽(臺灣稱麻六甲海峽)海上運輸,而一些大國一直染指並企圖控制麻六甲海峽的航運通道」。因此胡錦濤要求必須從新的戰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發展戰略。

因為胡錦濤這番話,「麻六甲困局」更成為戰略研究的焦點,也是中國這兩年來積極部署有關海上交通線問題的主要原因。

身兼中國軍委主席的胡錦濤近年刻意提升海軍地位,例如海軍中將吳勝利2004年上半年同時升任副總參謀長;原總政主任助理劉振起中將已經晉入副主任序列,其主任助理之缺由原海軍政治部主任童世平中將遞補。海軍將領徐一天擔任國防科技大學政委。這一方面固然突出了「立體作戰」的現代軍事概念,同時也不能排除相關人事調動涉及海軍發展甚至經濟安全的考量。

為免過份依賴海上交通線,也有中國能源專家曾提出「泛亞全球能源大陸橋」的戰略構想。主要目標是把修建的中哈管道與待修的哈伊(伊朗)管道串聯後,將把包括中亞地區在內的石油供應國與亞洲的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國、日本、南韓連接起來。中國則恰好處在戰略樞紐的位置。分析指出,「泛亞全球能源大陸橋」此一戰略構想一旦成真,亞洲地的地緣政治生態勢將發生重大影響,在俄羅斯烏克蘭的「鬥氣」事件後,這構思面對的困難勢將更大。

對日本,南韓以及其他東亞國家來說,如果在能源問題上過份依賴中國,它們勢將陷入類似今天烏克蘭的被動處境。

可以預期,日本和南韓在能源安全問題上,有可能採取更強硬或積極的態度。1月4日,也即是俄烏「鬥氣」爭議暫時平息的同一天,一批日本調查人員準備到有主權爭議的沖之鳥島海底考察。沖之鳥島距離東京西南約1730公里,日本稱為最南端的領土。但中國則指該島實為礁石,只是日本在礁石上加固以三合土,擴大成為島嶼,企圖以此擴大其經濟專屬區。

也是同一天,有報道指南韓計劃斥資3.7兆韓圜建造三艘3,500噸級核子潛艇。一般相信,核子潛艇的其中一個作用就是確保能源運輸時的安全。

這些消息的真偽尚未完全確定,中日韓會否為爭奪能源而翻臉也屬言之尚早。只可以肯定的是,能源外交在2006年將會扮演愈來愈突出的角色。

未知是否巧合,當代歷史上三次跟能源有關的危機都具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對處於上升迴圈末期、即將盛極而衰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在1973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佈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 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3年的能源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則下降了7%,歐洲GDP下降了2.5%。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組成了國際能源機構,應對可能出現的石油危機。這個機構要求成員國必須保持相當於前一年90天進口原油的儲備量。

1979至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也是當代歷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訓。1978年底,伊朗爆發革命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石油日產量銳減,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危機中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5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據估計,這時期美國GDP下降了3%左右。

類似地,在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機中,海灣戰爭直接導致來自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油價在三個月內由每桶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雖然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但結果美國總統老布什(也即現任總統小布什的父親)仍受經濟衰退拖累,無法連任總統。

最近美國國庫券再現「孳息曲線逆轉」(inverted yield curve)情況,十年期票据孳息率较两年期票据孳息率要低,有評論認為這是外界不看好美國經濟的表現。美國已經歷了十多年的經濟繁榮,也有不少分析預期未來可能出現調整。在此敏感時刻出現能源爭議,俄羅斯似乎也是看準了時機製造話題以達其「震懾」效果。

國際社會並不樂見「能源危機」重現;要硬打「能源牌」的國家,可能也要準備付出頗高昂的政治代價。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糾紛對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將來的能源部署戰略,都會有深遠影響。(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BP執行長布朗獲選英國最佳企業經理人
星商興隆貿易將興建東南亞最大儲油終站
日本印度同意加強合作
民主的力量!看看今天的俄羅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