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打石油牌:引发全球能源安全忧虑

人气 4

【大纪元1月5日讯】(亚洲时报 方德豪撰文)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爆发的天然气之争引起广泛的讨论。未知是否巧合,当代历史上三次跟能源有关的危机都是都对处于上升回圈末期,这次俄乌之间的 “小风波”也在类似的背景下出现,俄罗斯似乎也是看准了时机制造话题以达其“震慑”效果;而这次纠纷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将来的能源部署战略,更加会有深远影响。

控制全球天然气库存的三分之一的俄罗斯1月1日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后,引发欧洲多国的担忧。有分析认为,此举是俄罗斯不满乌克兰在“橙色革命”后采取“亲西方”的立场有以致之。

由于俄罗斯输往欧盟25国的天然气都经过乌克兰的管道,而欧盟2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事件立即成为引起欧美关注。欧盟更立即介入“调停”。似乎是为免事件扩大,俄罗斯和乌克兰1月4日宣布双方达成突破性协议,解决双方就天然气定价的争议,同时也确保俄罗斯继续供应乌克兰及其他欧洲市场。

对远东地区来说,这次俄乌纠纷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将来的能源部署战略,更加会有深远影响。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一次谈及石油安全的概念。当时胡锦涛提到:“国内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麻六甲海峡(台湾称麻六甲海峡)海上运输,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企图控制麻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因此胡锦涛要求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

因为胡锦涛这番话,“麻六甲困局”更成为战略研究的焦点,也是中国这两年来积极部署有关海上交通线问题的主要原因。

身兼中国军委主席的胡锦涛近年刻意提升海军地位,例如海军中将吴胜利2004年上半年同时升任副总参谋长;原总政主任助理刘振起中将已经晋入副主任序列,其主任助理之缺由原海军政治部主任童世平中将递补。海军将领徐一天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政委。这一方面固然突出了“立体作战”的现代军事概念,同时也不能排除相关人事调动涉及海军发展甚至经济安全的考量。

为免过分依赖海上交通线,也有中国能源专家曾提出“泛亚全球能源大陆桥”的战略构想。主要目标是把修建的中哈管道与待修的哈伊(伊朗)管道串联后,将把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石油供应国与亚洲的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日本、南韩连接起来。中国则恰好处在战略枢纽的位置。分析指出,“泛亚全球能源大陆桥”此一战略构想一旦成真,亚洲地的地缘政治生态势将发生重大影响,在俄罗斯乌克兰的“斗气”事件后,这构思面对的困难势将更大。

对日本,南韩以及其他东亚国家来说,如果在能源问题上过分依赖中国,它们势将陷入类似今天乌克兰的被动处境。

可以预期,日本和南韩在能源安全问题上,有可能采取更强硬或积极的态度。1月4日,也即是俄乌“斗气”争议暂时平息的同一天,一批日本调查人员准备到有主权争议的冲之鸟岛海底考察。冲之鸟岛距离东京西南约1730公里,日本称为最南端的领土。但中国则指该岛实为礁石,只是日本在礁石上加固以三合土,扩大成为岛屿,企图以此扩大其经济专属区。

也是同一天,有报道指南韩计划斥资3.7兆韩圜建造三艘3,500吨级核子潜艇。一般相信,核子潜艇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确保能源运输时的安全。

这些消息的真伪尚未完全确定,中日韩会否为争夺能源而翻脸也属言之尚早。只可以肯定的是,能源外交在2006年将会扮演愈来愈突出的角色。

未知是否巧合,当代历史上三次跟能源有关的危机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回圈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在1973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则下降了7%,欧洲GDP下降了2.5%。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1979至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是当代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教训。1978年底,伊朗爆发革命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危机中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5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据估计,这时期美国GDP下降了3%左右。

类似地,在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中,海湾战争直接导致来自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油价在三个月内由每桶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虽然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但结果美国总统老布什(也即现任总统小布什的父亲)仍受经济衰退拖累,无法连任总统。

最近美国国库券再现“孳息曲线逆转”(inverted yield curve)情况,十年期票据孳息率较两年期票据孳息率要低,有评论认为这是外界不看好美国经济的表现。美国已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繁荣,也有不少分析预期未来可能出现调整。在此敏感时刻出现能源争议,俄罗斯似乎也是看准了时机制造话题以达其“震慑”效果。

国际社会并不乐见“能源危机”重现;要硬打“能源牌”的国家,可能也要准备付出颇高昂的政治代价。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纠纷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将来的能源部署战略,都会有深远影响。(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BP执行长布朗获选英国最佳企业经理人
星商兴隆贸易将兴建东南亚最大储油终站
日本印度同意加强合作
民主的力量!看看今天的俄罗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