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的革命性新技术:Cyberface

人气 7
标签: ,

【大纪元11月2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常鹏编译报导)影像技术专业公司Image Metrics成功地将医学诊断所用的影像分析科技转移到电脑动画之制作。他们的专利技术可将表演者的表情与举止以数位化方式传神地对应至动画模特儿上。好莱坞制片商多看好此技术,它可望取代现有耗时费力的动作捉捕技术,在电影界掀起新一波技术革命。

据《纽约时报》之报导,Image Metrics位于圣塔蒙尼卡的办公室并不是太起眼,但它的会议室内却大有文章:室中萤幕的角落上显示一位女演员正做出各种表情 ─ 喜、怒、哀、茫、惊等等,而萤幕的中央则呈现着一个电脑动画绘制的女模,也相应地做出各种表情。女模的反应几乎可说是女演员的化身,传神的程度可形容成捉住了人的灵魂,令人有点儿毛骨悚然。詃公司首席执行长伍德(Andy Wood)表示:“我喜欢称这技术叫灵魂转移术。”他毫不谦让地如是说。

此项称为Cyberface的面部表情捕捉技术已远远超出一般的手绘电脑图样技术,传统的电脑绘图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它甚至也胜过较先进的“动作捉取(motion capture)”技术。

2004年由汤姆-汉克斯所主演的“北极特快车(The Polar Express)”便采用动作捉取技术。演员穿上装满感应器的特制衣服,面部的感测器更多达150个,感测器的位移信号传达至电脑,再由程式将其对应至动画师所绘制的3D人物骨架上的相对位置,才表现出导演所想要的表情与动作。由于动作不侷现于外貌,汉克斯在该片中一人分饰五角。但此技术尚无法捕捉眼神或唇舌部位之微细动作。

人类的情绪表答中,面部表情的作用占了绝大部分,而其中有灵魂之窗称号的眼睛又居于主导地位。伍德表示,Cyberface技术的精义在于能捕捉所有的面部表情。他说:“你无法在眼睛装上标记器;手绘的动画也无法精确地重现人的眼神。”

IMAGE Metrics公司是从英国生物物理学家爱德华兹(Gareth Edwards)在曼彻斯特的住处的客厅中孕育出来的。这位生性羞却的34岁科学家当年与其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后究研同僚布瑞特(Alan Brett)与沃克(Kevin Walker)等人皆专精于研究影像分析技术在医疗的应用,并发展了一套技术来辅助电脑分析人类的脊椎骨的X光影像。他说:“我们本来是研究重大生理问题的科学家。”

因缘际会地他们后来决定开了这家公司,现在营业所位于加州圣塔蒙尼卡。爱德华兹担任首席技术长,其他同仁均留在英格兰,电脑与物理学博士达6人之多。虽然应用领域改变了,但某些特点没变。爱德华兹表示,影像分析是困难的科学问题,主题都是复杂的物件,不论是脊髓骨或是脸部都不简单。问题在于如何教会电脑来了解复杂影像所传达的讯息。

市面上的监视装置有许多靠面部辨识软体来起作用,但一般常产生许多错误的检知结果。IMAGE Metrics所采用的方法则有所不同。他们对人脸先建立一个通用性的模型作为基础,而人的各种表情则透过数学演算后铺陈在此模型上呈现。再效仿人类会依照既有的经验与印象来想像新事物的行为,使电脑“想像”出正确的影像。爱德华兹称此为“模型基础式计算机视觉”。他们必须先对电脑系统建立一套预定的概念,以数学化结构来表示,并藉以对照出细微表情的差异。

动画界中传统由电脑制作的影像,称为C.G.I.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食物大战(Foodfight!)”导演卡萨诺夫(Lawrence Kasanoff)表示,采用C.G.I.制作电影时,当遇到某角须说话,便会有一大堆人要研究嘴唇如何动、眼睛如何动,而且效果大都不算太好。透过Image Metrics技术的协助,再也不须要一堆动画师花3年的时间钜细靡遗地手绘人物的线条。

相对于“汽车总动员”花了1亿2千万美元制作,动员数十位动画师,历时5年才完成。卡萨诺夫表示,“食物大战”虽尚未开拍,以真人演出配合电脑呈像的方式,预计明年二月便可完成。

不难想像,Image Metrics技术的精进也可能使影片不必非得仰赖红牌巨星的卡司。虚拟的动画人物及幕后的动作与表情演员的配合也可能窜红。再发挥一点想像力,这种技术还可追溯故人的风采,来个角色对换或时空交错。

伍德说:“我们若想要约翰-韦恩(John Wayn)与安吉丽娜-朱丽(Angelina Jolie)同台,也办得到。我们可直接模仿真人作容貌,再将演技投射在电脑模特身上。我们可以为老片制作新的场景,或为新片中重现老场景。我们可以让某个人物由另外一个人来饰演。”

伍德在圣塔蒙尼卡办公室中播放了几段影片来展示新技术的应用。其一是音乐家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指挥者6名动画人物演奏出精准的音乐。盖布瑞尔今年5月刚加入为Image Metrics咨询委员会(Advisory Board)之一员。然后又演出一段玛丽莲-梦露的电影剪辑,其中玛丽莲的本尊已被电脑动画的分身所取代,虽然其容貌尚不足以称作完美,但能说明了未来的一个可行方向。

说不定未来的007系列又可由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以1971年代的外貌再度饰演詹姆斯-庞德;或者,美国知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以本人的样貌登上萤幕,由隐身的演员在幕后演出他第二部的自传式电影。诸如此类的计划已在好莱坞界流传,有些想要复活已故的影星,如由李小龙本尊来担纲一部新制的李小龙电影。

电影“灵魂歌王(Ray)”的导演海克福德(Taylor Hackford)也说:“或许‘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一片便可由加纳先生(James Garner)一人完全演出青年与老年时代的角色,而该片的年轻角色原由瑞安-高斯林(Ryan Gosling)饰。”

资讯科技对于制片产业而言,似约6个月的周期便会出现一个革命性技术取代前一技术。“玩具总动员”人性化的表现是C.G.I.技术的初试啼声;后有“精灵鼠小弟(Stuart Little)”令人赞叹的绒毛;近者有魔戒藉电脑合成由安迪-萨奇斯(Andy Serkis)所饰的咕鲁(Gollum);再近主要聚焦在动作捉取技术;最近则有称为“轮廓(Contour)”的技术,演员须涂抺磷光粉,以利感测器追踨他们的面部与身体之动作。

Cyberface的出现,使演员不必再被涂上化学药品或身上布满了感测器,他们可以正常地做他们的老本行:演戏。卡萨诺夫表示,新技术对于喜剧的拍摄最为有利。他说:“要让一个脸上布满了900个点的演员达到放松而表现趣味,得费番功夫。现在,我们指导演员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摄影机在哪儿,他们只顾着演就是了。”

电玩界对Image Metrics的技术也不陌生。游戏制作商Rockstar Games已采用该技术二年有余,其动画部主任霍尔顿(Alex Horton)说:“我们不能否认说,动画师们可以坐那儿努力画出动人的图像,只要他们想画的话。”“但谁能挑战我要的图量、我要求的时限与品质水准,还要能表现出声音演员微妙的情绪?”

随着科技的进展视讯的效果越来越趋近于人眼所见,真假难辨。有朝一日可能电影不必再透过萤幕观赏,届时亲眼所见之事也不能保证是真。科技界的道德伦理应是未来维持社会稳定所必须要考虑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李家同:中部山坡——树木在消失 黄土在扩大
李家同:凶杀案是大环境必然的结果
【新片介绍】老鼠游记(FLUSHED AWAY)﹕ 动画精彩,幽默风趣,娱乐性十足
台湾积极争取参与欧盟视听产业发展计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