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細說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婦科一般採用的胸膝臥位法是借助胎兒的中心改變來促使胎位的轉動,該法使用時具有高血壓及妊高症等不易採用的禁忌。而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源於西元7世紀的唐代醫家張文仲的《太平聖惠方》。該法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經濟安全等優點。只要正確掌握施治要點,一般孕婦3~5次即可使胎位轉正。施術時間最好選在下午15~17時。

孕婦排空小便後取仰臥位,寬衣解帶,脫去一側襪子,放鬆全身肌肉,保持平穩均勻呼吸,雙眼自然閉合意想腹內胎兒轉動。施治者如持筆寫字狀將灸用艾條點燃端對準孕婦足小趾外側趾甲角後約1 分處施溫和灸(灸用艾條點燃端與孕婦足小趾外側的距離約1寸,以孕婦覺足小趾外側溫熱但不灼痛爲度)。孕婦覺有溫熱感從足小趾延腳外側面向外踝方向傳導,胎兒在腹內頻繁活動並有轉動時計時艾灸20分鐘。術畢孕婦保持原位仰臥60分鐘。每天施灸一次,婦檢一次,胎位轉正即停施術。

  至陰穴爲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也是該經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五行中爲金,據“金能生水”理論,下午申時15~17時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之氣,也就是說此時該經的氣血最爲旺盛。足少陰腎經爲先天之本腎所主之脈,該經的循行又穿過子宮所在的骨盆。

婦女“以血爲本”,其經、帶、胎、産無不與足少陰腎經、沖脈、帶脈、任脈關係密切。井穴乃一經中氣血化生之源,至陰穴爲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又是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通過在此處艾灸熱刺激可激發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的同時間接通過足少陰腎經,使調治資訊傳至子宮調衡胞宮氣血。

從西醫神經反射角度看,至陰穴下分佈有來自腰4至骶5神經根的腓淺神經分支,通過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療資訊達相應的腰4至骶5脊髓神經階段,調節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引起宮縮矯正胎位不正。據統計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對腹壁緊張度一般,妊娠7~8個月的孕婦矯正成功率最高,可達95.98%,其中1~4月即可矯正者達86%。

來源:http://www.ancc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