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港人遺下5萬「黑孩子」

標籤:

【大紀元12月29日訊】(BBC特約撰稿人 江汛香港報導) 結束不久的多哈亞運會上,有一個鏡頭讓人有說不出的滋味,始終骨鯁在喉。

中國乒乓選手郭躍,以四比三擊敗中國香港選手帖雅娜而奪冠,郭躍一聲大吼,而後上前迎向帖雅娜伸來的手,兩人握手時,郭只是輕輕碰了碰帖雅娜的指頭,剛觸及迅即抽離,屈居亞軍的帖雅娜,被打敗了,臉上沒有沮喪,微笑著伸手想給郭躍祝賀,不料這一「握手」,令她眼神和嘴角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尷尬。

外行人都看得出,郭躍只是一種出於禮貌的「握手」。而後,郭躍興奮地匆匆奔向球場邊,與她的教練激情相擁。

帖雅娜是郭躍的乒壇師姐。筆者一次偶然闖入帖雅娜的博客,真為她的文化底蘊叫好。這位河南姑娘,在亞運比賽中,每每贏了一球,總是低頭沉思﹔輸了一球,往往是自嘲地優雅一笑。

她年近30還在拚搏,正是她的出色技藝,才讓郭躍的激情和技能發揮到極致。如果郭躍也能伸出雙臂,給帖雅娜一個熱情擁抱,那該多好。這不是一種奢望。

很難判定說,因為帖雅娜是「香港人」,因此郭躍就顯得熱情不足。但可以說郭沒有給帖應有的尊重、理解和感恩。

中國內地和香港,隔著後海灣、深圳河、沙頭角河,那種互相尊重、理解和感恩,確實都不足。

內地孕婦

時下最典型的就是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問題,擾攘一兩個月了,至今依然在香港社會是熱點話題。

內地孕婦在香港產子人數越來越多,她們或為逃避內地計劃生育控制而超生,或為新生兒能領取香港出生證而獲得香港居留權,或為享受香港先進的醫療設施和服務。

對內地孕婦去香港產子,香港主流輿論儘是負面評論:佔用香港公立醫院資源,影響香港媽媽的產科服務﹔令香港的人口政策失控﹔這些新「香港人」以後能享受香港人的所有社會福利,醫療、教育、綜援等,佔用的都是香港納稅人的錢……

於是,香港人上街抗議,向政府呼籲﹔政府高官前往北京,籲求中南海採取措施阻擋內地孕婦湧港潮﹔醫管局通過阻截措施,提高內地孕婦在香港分娩收費,由2萬增加到3.9萬港元,如果沒有產前檢查,經急診室入院,收費高至4.8萬港元等等,這些措施的效果大可存疑。

這些言論和措施,或許都有道理,因為有損香港人的利益。有意思的是,香港資深大律師、民主派的策發會委員李柱銘日前表示不宜拒內地孕婦來香港,她們在香港產子,有助於紓緩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不拒絕,原來還是從香港未來利益考慮的。

筆者說不清楚其中的是是非非,卻總有一種感覺:香港人為什麼總是先為自己著想。

筆者可以羅列出一長串香港回歸後,內地人為香港作出的「犧牲」,這會招致香港人的另類解讀,在此還是免了。不仿超脫些說個故事。

黑孩子

前些天,從《廣州日報》上讀到一則故事。11月30日晚上,在深圳羅湖區大望村一間簡陋的出租屋裡,一個出生僅17天的女嬰歪著頭躺在硬硬的大床上,不停地眨著眼睛,守護在旁的是孩子媽媽的同學、大學二年級女生小梅。

孩子媽媽小英是深圳一所大學學生,年齡才19歲。這位漂亮女生與一位香港男人阿偉有過一年戀情。8個月前,阿偉說要出國遠去了,而後他就換了電話,再也沒有音訊。他神秘失蹤後兩個月,小英肚子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已有5個月身孕。

醫生說,小英體質不好,人工流產會大出血,無奈中,只能生下孩子,住醫院花了1萬多元人民幣。兩天前,小英離開深圳回家鄉,決定將事情經過如實告訴父母,於是將孩子委託給好學友小梅照料。

這條小生命,是被香港男人遺棄的「黑戶」孩子,不知道父親在哪裡,一齣生就享受不到生存保障,長大的過程中,會面臨難以想像的種種難題。

如果套用本文前面所說的香港人關於內地孕婦在香港產子的評論,香港男人遺棄孩子,不也「佔用內地資源」,令內地「人口政策失控」,享受的都是內地「納稅人的錢」嗎?

據媒體披露,目前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包二奶」的港澳台人士有10萬之眾,其中一半是香港人,目前香港人在內地非婚生而遺棄的黑戶子女中,僅珠三角地區就至少有5萬人,從整個廣袤內地而言,那數字肯定有數十萬之眾。

孩子遭遺棄,香港男人不再出現,母親要在香港找到孩子的父親相當艱難,香港男人就這麼逃避責任。這些年也沒有看到這些內地「媽媽」帶著孩子來香港抗議,籲求特區政府做什麼。

理解和寬容

「一國兩制」是需要各自付出代價的。或許說,內地孕婦去香港產子,與香港男人甩下孩子在內地,沒有直接可關連的因素,之所以放在一起敘述,是要說香港人在內地留下的情種孽債,香港人有沒有關注呢?

再說一個時下的熱門話題:食品安全。香港的食品飲水,至少有七八成來自內地,毒、偽、假的食品自然不該輸入香港,但問題更多的反映在兩地安全標準的差異。

香港人動輒封殺而拒絕入貨,香港社會只會遭受更慘重打擊。香港是發達社會,食品飲水安全標準與歐美接軌,內地是發展中社會,不少人尚在為溫飽奔波。香港人要學會理解和寬容。

一個人是一本書。一地方的人是一本大書。讀人比讀文學寫就的書更難。筆者讀了十多年香港人,還沒讀懂這本「香港人的大書」。

記得天津作家馮驥才說過:讀別人,其實也是在讀自己。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後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後的醜惡,也讀微笑背後的狡詐……讀人,最重要的是讀懂怎樣為人。

因此,讀人要學會理解,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要學會感恩,才能為自己讀出高尚,讀出歡樂。讀內地乒乓選手郭躍,再讀香港選手帖雅娜,真希望她倆有一個發自內心的擁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觀察:香港內地「禮」尚往來
香港觀察:香港招生打破北大清華神話
香港觀察:唐財爺也玩銷售稅游戲
香港觀察:再見藍天白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