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太陽系外的行星世界

「近期的發現顯示外太空的世界的確很多元化」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宇宙中有許多類似我們銀河系這樣的系統,每個「銀河系」中又有許多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那麼,在那些恆星周圍還有像我們地球這樣的星球嗎?還有沒有像我們人類這樣的生命?帶著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們近年來一直在太陽系外尋找行星的蹤跡。

  自從1995年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51 Pegasi B」以後,11年來已經發現了200多顆系外行星。尤其是2006年,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們找到了二三十顆系外行星,許多現象都是從來沒有見到的。雖然這些行星中有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但是這些發現足以對於瞭解星系和行星形成,和尋找地外生命提供嶄新的視角。

*超級「太陽系」

  2月10日的天文學雜誌報導說,美國宇航局(NASA)斯匹哲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了兩顆超級恆星,周圍都環繞著體積巨大的塵埃盤結構,堪稱超級「太陽系」。

  它們位於銀河系的近臨大麥哲倫星雲中,都屬於超巨星。它們的個頭太大,質量分別是太陽的30和70倍,如果把它們放在我們太陽的位置上,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內側行星就都被吞掉了。

  令人驚奇的是在兩顆恆星的周圍還發現了巨大的塵埃盤,科學家認為這是現存的或者將要形成的行星系統。而以往科學家們相信在這樣大的恆星周圍是無法形成行星的。

*怪天體 不像恆星 也不像行星

  加拿大天文學家最近又發現兩個特異的天體,它們既不能納入行星體系,也不能納入恆星體系,天文學家只好將這兩個天體稱為「行星質天體」。

  據BBC消息,這對天體長的幾乎一模一樣,位於離地球400光年的蛇夫座星系。它們雖然形成的方法與恆星相似,都是由冷卻收縮的氣雲所形成,但由於其溫度太冰冷,比真正恆星冷得多,因此不算是恆星。而且它們每個的質量只有我們的太陽的1%。

  它們的質量與很多行星相似,其中一顆的質量是木星的14倍,而另一顆則是木星的7倍,但由於它們的形成方式與其他行星不同,也不像其它行星一樣圍繞一顆恆星運轉,而是互相圍繞對方運行,因此也不可列為行星。研究人員都對它們如何形成感到大惑不解。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家賈亞.瓦哈納表示,這兩個天體的存在已叫人感到驚訝。「近期的發現顯示外太空的世界的確很多元化,」瓦哈納說,「它們的存在和未來的命運也是一個謎。」

*「超級地球」

  多數系外行星都是像木星那樣的氣體行星,而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卻是像地球一樣的巖質固態行星,因為這樣的天體上更有可能孕育生命。

  BBC3月份消息說,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稱作「超級地球」的天體,是一個冰和岩石的裸露天體,質量是地球的13倍。這顆行星在9000光年以外,圍繞一顆太陽一半大的恆星運轉。其表面溫度極低,只有攝氏零下201度。

  在這之前的一月份,《自然》雜誌報導在靠近銀河系的中央的區域發現了一顆地球五倍大的行星,距離地球兩萬八千光年遠,圍繞著一個與太陽類似的紅矮星轉。這是當時發現的最小的「系外地球」,不過這個記錄很快就被打破了。

  2月7日於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行的一次天文學會議上,天文學家宣佈發現一顆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只有冥王星的五分之一,該行星系統就像是一個縮小的太陽系。

*大而輕的行星 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科學》雜誌網站9月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的新太陽系外行星,但它的重量卻比預計中輕,這使科學家不得不重新對行星形成的理論進行審查。

  這顆最新發現的行星距離地球大約450光年,被稱為HAT-P-1,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大太陽系外行星。
     
  讓科學家感到驚奇的是這顆行星的體積比木星大一倍半,而它的重量卻只有木星的一半。根據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如此巨大但又如此之輕的天體是不應該存在的。天體物理學家羅伯特.諾伊斯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新天體,它真讓我們傷透腦筋。」

  美國宇航局的專家解釋說,行星在誕生時形體很大而且溫度很高,但若要保持這樣的狀態需要能量,因此行星在成形後不僅溫度會降低而且體積會縮小。這顆新行星的問題則在於它保持自己的溫度並且不收縮,這意味著它有大量持續的內部熱量使整個星體膨脹起來,但科學家對這些能量的來源卻百思不解。

  科學家新發現的這顆超級行星還有一點不同於木星和其它的氣體巨型星,它沒有一個固態的核。這顆行星與它圍繞旋轉的恆星非常近,是水星到太陽距離的七分之一,所以公轉的時間只需4.5天。

*距離最近、和週期最短行星

  10月份,研究人員有公佈發現了迄今為止最近的行星。

  哈勃望遠鏡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距離我們僅10.5光年,因此這也是迄今發現的最近的行星。它繞行自己的「太陽」一週為6.9年。這一發現還證實了行星產生於恆星周圍的塵埃盤。

  還是10月份,天文學家們一口氣公佈了NASA哈勃望遠鏡發現的16顆行星。它們位於我們銀河系中心區域。其中有5顆與已知行星完全不同,它們急速繞著它們的恆星旋轉,完成一次公轉不到地球一天的時間,被稱為超短公轉週期行星。

  最快的可以在10小時內繞行完它的恆星。因為這顆行星僅距離它的恆星僅僅740,000英里,該星體屬於最熱的行星一類,其表面溫度估計在大約華氏3,000度。

*冰火兩重天

  利用NASA的斯匹哲太空望遠鏡,人們首次測量了太陽系外一顆行星表面大氣的溫度。發現該行星面向恆星的一面灼熱似火,而背向恆星的一面卻冷如冰霜。

  這顆行星其實是1996年被發現的。它圍繞著安德蒙大星座中的一顆恆星運轉,距地球大約有40光年距離。他距離其恆星非常近,僅4.6天就可以公轉一週。觀測發現到的這顆行星自轉很慢,面向恆星的半球始終保持不變,造成面向恆星和被向恆星的側面溫差極大。

*類地行星遍佈太空

  由於行星較小,自身又不發光,加上距離遙遠,因此並不那麼容易被觀測。通常天文學家是藉助兩個天文現象來間接的觀察太陽系外的行星。

  愛因斯坦曾提出,當行星移動到恆星前方時,引力作用會像「透鏡」一樣把後方天體放大,於是在觀測者看來更亮,這就是「引力透鏡」效應。另外,科學家還可從行星飛過恆星時造成的光斑來證明它們的存在,這就是「凌日現象」。

  隨著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們也越發相信類地行星是遍佈太空的。美國科學家用計算機模擬行星形成過程,結果顯示人類迄今發現的近太陽系外行星中,可能1/3存在與地球相似、被海洋覆蓋、適宜生命的行星。

  與此同時,德國科學家也發現降落到地球的隕石中存在構成生命的前期物質,提示在太空中有生命生存的條件。

  科學家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將為人們尋找類地行星以及地外生命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人類找到環境類似地球的類地行星,或許只是個時間問題。

(原載﹕新紀元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洲擬探測太陽系外岩態行星
表現優異 北京高三生獲小行星命名殊榮
世行敦促中國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
阻行星撞地球 NASA太空狙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