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盜捕蝦籠遍佈 砂卡礑溪面臨浩劫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游太郎/秀林報導〕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砂卡礑溪,近日來民眾發現有不法份子潛入,並於溪中大量放置「蝦籠」,已對溪中生態造成不良影響。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加強巡邏,呼籲遊客協助看護這條美麗的溪流,共同保育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

蝦籠多達百餘具

太管處近日來接獲遊客反映,指砂卡礑溪內有不法份子沿著溪畔大量放置蝦籠,捕捉溪蝦及魚類,且數量多達百餘具,太警隊前往查緝時,僅發現來不及收走的不到十個蝦籠,籠內均有奄奄一息的魚蝦。

太管處保育課表示,經查,部份熟悉砂卡礑溪水域的不法份子,已把這條溪流當成自家的漁場,尤其冬季進補期,「醉蝦」成為不少餐廳的名菜,放置蝦籠盜捕也開始多了起來。

砂卡礑溪的溪蝦因保育成效良好,數量相當可觀,目前正值各溪流的枯水期,溪蝦的產量銳減,活蝦的價格已炒作到一斤八百元,但仍然不敷需求,因此才會把腦筋動到國家公園內的溪流。

早年蝦籠由竹子編織而成,近幾年來已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每次一放就是一、二百個,只要沿著溪畔放置,內置炒香的米糠等香餌,貪食的魚蝦聞香而來即會自動闖入。

若屬保育類 移送法辦

針對在國家公園內盜捕魚蝦,保育課強調已違反國家公園法,如果盜捕的魚蝦屬保育類,還可以野生動物保育法移送法辦,罰則不輕,特別呼籲遊客協助看護這條溪流,讓不法份子沒有機會盜捕珍貴的魚蝦資源。

粉刷橋面 民眾指粉塵危害生態

〔記者游太郎/秀林報導〕中橫公路的砂卡礑橋及寧安橋面重新粉刷工程,民眾質疑刮除的舊漆、粉塵直接掉落橋下的溪中,危害生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已要求包商做好各項防護措施,應不致影響環境和生態。

太管處連日來接獲民眾反映指稱,寧安橋及砂卡礑橋粉刷作業,先期所刮除的舊漆直接掉落立霧溪及砂卡礑溪內,重新上漆前的磨除生鏽作業產生粉塵,由於施工期間缺乏防範措施,對附近的環境生態已造成不良影響,希望太管處能要求包商檢討改進。

太管處副處長游登良指出,寧安橋與砂卡礑橋為中橫公路重要的橋樑,其中寧安橋自中橫開通以來使用迄今,結構安全必須做重新檢測與修護,工程以結構安全補強為主,目前正實施鏽蝕與橋面景觀處理作業中。

游登良說,廠商以噴漆及水刀清洗為主要的工法,為避免造成對溪水及環境的污染,已要求施工單位以護網圈繞橋面,水刀去除漆面的過程,也要求必須回收處理,但受山區氣候與空氣對流影響,漆面掉落溪底的情況仍偶有發生,將要求廠商加高護網與回收處理標準,避免再有漆面掉落溪底的情況發生。

小蝦虎的故鄉 成活教材

砂卡礑溪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自然生態保育成效的指標性溪流,尤其是小蝦虎自海中洄游產卵過程更備受重視,成為生態教育的活教材。

國人很喜歡吃魩仔魚,被視為美味佳餚,在立霧溪出海口附近,每年春、秋之際,漁民紛紛前來捕撈。魩仔魚其實就是小蝦虎魚或日本禿頭鯊等魚類的幼魚,這些幼魚躲過一劫後,長大會循著祖先的老路,洄游溯溪回到砂卡礑溪上游產卵,成群費力的逆流而上,形成壯觀的畫面。

被撈捕食用的魩仔魚大多是河海洄游的小蝦虎魚,在海邊被捕獲時體型尚小,全身不具色素呈透明色,體型較大時開始洄游,身上已有明顯的色素斑而呈黑褐色。根據太管處所做的統計,從立霧溪轉入砂卡礑溪上溯的小蝦虎,有時一天的最大量可達五千萬尾以上,相當壯觀。

太管處副處長游登良說,鮭魚與小蝦虎洄游的生態很類似,鮭魚溯河產卵力竭而亡,台灣的小蝦虎在幼魚時即開始逐步溯河回鄉繁衍後代,一邊費力上溯,一邊覓食成長,最後僅剩極少數能夠回到上游,完成交配繁衍下一代。

不法份子以蝦籠盜捕魚蝦,小蝦虎等洄游性魚類也受害,對於砂卡礑溪內的魚類生態產生重大影響,一旦大量被捕,未來成群溯溪洄游的生態景觀將不復見。(記者游太郎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