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領事自殺事件,凸顯中日戰略競爭加劇

劉檸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7日訊】歲暮年初,中日關係總要曝出些「冷門」(或「熱門」)的消息,在吸引兩國國民視線的同時,為已然高度脆弱、一觸即潰的兩國關係再添新堵,似乎已成這些年來的「常態」:2003年新年伊始,日《讀賣新聞》披露,日本政府與「擁有釣魚島所有權的國民」簽訂合約,正式「租借」了釣魚島及附近的南、北小島等三個島嶼;2004年1月1日,小泉純一郎第四次以首相的公職身份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致使中、韓反彈;是年底,日本政府不顧中方的反對,向李登輝核發簽證,准其赴日「看病」、「訪友」。

2006年新年前後的一系列動作最耐人尋味:2005年12月下旬,中方提前召回駐日大使王毅,名曰回國「述職」,再回日本將在2006年新年前後,引發各界猜測;12月27日出版的日《週刊文春》雜誌披露,日駐上海總領館「A領事」因不堪中國公安的脅迫,2004年5月於滬自殺,死前留有遺書,公開了遭「脅迫」的事實;12月31日,日本政府宣佈,現任駐華大使阿南惟茂「任期屆滿」回國,其職務由外務省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宮本雄二接替——這是半年來第二次傳出關於駐華大使人事安排的消息,這次是確實的。

「A領事」自殺關涉「國家安全」

麻煩接踵而至,「官司」你來我往。在目前中日關係的大環境下,倒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反正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但是,「A領事」自殺事件,由於關涉「國家安全」,從事件發生到媒體曝光的時間跨度較長,背景撲朔迷離,確乎像一個充滿了機心與懸念的間諜故事。

儘管圍繞「A領事」的死因,中日雙方始終在各說自話,相互質疑,其立論高度對立,殊難彌合。可是,如果對雙方的應對和說法分別細加考察、分析的話,似乎還是能覺出些許「溫差」。首先,日方舉證具體、詳細,時間、地點,人證(卡拉OK女郎、「唐先生」等)、物證(死者留下的五封遺書),一應俱全。相比之下,中方的反詰過於簡單、抽象,多少給人以感情用事、用道德判斷代替以理服人之感。當然,對急於擺脫干係的中方來說,保持「清醒」,儘量不陷入細節之爭也許不失為一種策略。然而,不能就日方所指證的人證、物證就事論事地提出強有力的反駁,卻造成了刻意回避的印象,客觀上對自己不利。其次,對被認為對日方最有殺傷力的、所謂何以在事件發生一年半之後才「舊事重提」的問題,日方給出了明確的說法(一是出於對遺屬要求的顧慮;二是事件發生後,數度抗議,均遭中方無視),中方卻沒有做出直接的回應,而是拿歷史問題說事,警告日方「不要再給中日關係增添新的麻煩」。

中方此番應對,一反歷來「擺事實、講道理」的傳統做法,可謂相當的「粗線條」,全無半點在枝節問題上「糾纏」之意,與其在幾年前「瀋陽總領館事件」上的應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可問題是,當一方執著於細之又細的「事實關係」,而另一方卻一味地加以拒斥,並不惜以「歷史問題」的宏大敍事來拍板定性的時候,難以回避「偷換概念」、「話題置換」的指責,有時這種做法本身就往往暗示了事態的方向性。

考慮到事件非同尋常的性質和背景、兩國制度的不同及雙邊關係的現狀,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謀求共同解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弄不好,兩國關係史上從此又多個「日本領事自殺之謎」也未可知,就像20世紀中日關係史上那些著名的無頭懸案一樣。

中日競爭大有邊界擴張之勢

筆者認為,無論其真正的「事實關係」如何,「A領事」自殺事件的背後,其實是中日戰略競爭問題,其所凸顯的,是兩國戰略競爭矛盾的加劇、升級。毋庸諱言,隨著兩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接近,共同利益的交集卻變得越來越小。即使在經貿關係上,雖說已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地步,但合作與競爭兩極分化的態勢越來越明顯。換句話說,合作已然接近頂點,競爭卻有大有邊界擴張之勢。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以東海油氣田為代表的兩國能源競爭。經過幾個回合的艱苦磋商,兩國終於回到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最初軌道上。可是,日方最近端出的所謂「以現金換油氣」的分成方案(即向中方已建或在建的油氣田提供開採資金,然後按雙方的「出資比例」來分配產出的能源),實質上是無視中方單獨勘測、試開採的所有風險的、單純的「摘桃」方案,中方斷無接受的可能。可以設想,與此相關的談判肯定會膠著化、長期化。

在軍事領域,兩國無疑正在共同釀造全面競爭的形勢。相互指責對方的軍費增長;日美「2+2」外交、軍事首腦磋商,把對台海問題「共同關注」的表達清晰化;去年末,訪華的日民主黨黨魁前原誠司和外相麻生太郎明言中國的「軍事威脅」,首次袒露了日本朝野高層對華戰略思維的真實內核;今年1月3日,30名全副武裝的日本陸上自衛隊先遣隊員從位於長崎的美海軍佐世保基地出發,飛赴加州的彭德爾頓兵營,參加首次於美國本土舉行的、旨在加強日本西南端防衛的美日聯合「奪島」軍演,另有百余名自衛隊員將隨後跟進……而按照日本防衛廳最初的想法,演習原本打算在沖繩舉行,因為要從假想敵國的虎口中「奪回」的「離島」,距中國大陸和臺灣都在500公里半徑的範圍之內。

「第三條戰線」的刀光諜影

「A領事」自殺事件還向我們昭示了「第三條戰線」的刀光諜影,雖則驚心觸目,但絕非罕見,只不過是發生在所謂「看不見的戰線」上的暗中角力的一次「偶露崢嶸」而已。事實上,兩國彼此間針對對方的情治工作一直在各自的國家戰略的支持下大力推進,近年來活動更趨表面化。

日本方面,為強化對海外軍事、外交情報的搜集、分析和處理能力,在既有的外務省情報系統的基礎上,於去年4月在前任外相町村信孝設立的諮詢機構「對外情報機能強化懇談會」(簡稱「外情懇」)的建議下,仿效英國「軍情六處」(MI6)的建制,新設了對外秘密情報部門,並通過它向駐外使領館單獨派遣受過特殊訓練的「情報擔當官」,來加強情報處理能力。而中國作為日本情治工作的重點輻射國家,似乎從來不是一個「消停」的地方,以前就曾發生過不止一次日使館武官因闖入「軍事禁區」被當地公安扣押的事件。

在這方面,中國怎甘示弱。據外電報導,去年5月,前中國駐悉尼總領館某一等秘書在向澳國政府申請政治避難後對媒體透露,由中國大陸派遣的、活躍在日本國內的情治人員已超過千人。
所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彼此相安無事,不亦樂乎。說不定你打工的那間外企的一團和氣的老闆,或者你曾留過學的那所學院裏看上去文質彬彬、熱心學術的客座教授就是肩負特殊使命的「007」也未可知呢。

新年伊始,日相小泉在對媒體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再次批評中、韓兩國干涉「個人的精神世界」(指其參拜靖國神社),為其在亞洲外交上的失敗辯護。而與此同時,日本的國內輿論則開始指責小泉的外交政策,敦促其儘快修復與中、韓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調整駐華大使的人事安排,起用與阿南大使同為「中國幫」(ChinaSchool)出身、對中國有較深理解的宮本雄二,其良苦用心當為我等察之。除此之外,日方似乎還在考慮採取更大的動作對華公關,以軟化中國民眾的對立情緒。

但是,無論政治家如何表態、公關,都難以彌合中日兩國因愈演愈烈的戰略競爭而拉開的鴻溝。大力開展兩國民間交流,擴大合作,規範競爭,在不得不競爭的領域把競爭的風險降到最低、可控的水平,謹防各自國家極端民族、民粹主義勢力借競爭蹭出的火星而擦槍走火,恐怕是擺在兩國朝野上下的共通的課題。

——原載《動向》2006年1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檸:警雲密布的告別
劉檸:浦志強——言論不自由社會的牛虻
劉檸:我們在見證什麼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