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傑在香港談宗教倫理與中國轉型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17日訊】(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丁小採訪報導)大陸年輕作家余傑,星期三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談宗教信仰在中國轉型中的作用。

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主辦的第二屆基督教文化節,星期三開幕的主題是:基督宗教倫理與當代中國社會精神文明重建。邀請了香港基督教學者何崇謙和大陸作家同時也是一名基督徒的余傑進行演講。分別從藝術和社會兩方面,分析基督教對當今中國,尤其是大陸的影響。

余傑認為,89天安門事件後中國的社會道德倫理全面墮落。

余傑:「天安門事件對中國歷史造成三個很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第一個是,事件中中共用坦克和機槍鎮壓無辜的市民和學生,中共的統治合法性在這一次屠殺中徹底破滅。

第二點,在官方的體系中,以趙紫陽為代表的這些開明派和改革派,這次事件之後全軍覆沒,至此以後,中共內部完全喪失了一個改革和變化的可能性。

第三點,因為一次愛國的民主運動也會遭到這樣殘酷的鎮壓,使得中國的民眾完全喪失了希望,成為沈默的大多數,只要能活著就當作一個最高的一種原則和價值。

所以在天安門事件之後到現在,17年的時間裡面,我們看到中國大陸社會道德倫理逐漸的墮落,很有意思的是這種墮落跟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成反比,中國成為一個龐大的謊言帝國,中國也成為一個龐大的造假帝國。」

余傑用民工王斌余追討欠薪殺人事件,以及大學生安然情殺事件分析現今中國社會的一大危機,即在不公的社會制度下,缺少愛和信仰的環境中,民眾的憤怒鬱結會將他們推向絕路。

余傑:「王斌余和安然的殺人事件,兩人的身份不一樣、教育背景不一樣、殺人的動機不一樣,但是他們殺人的深層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對這個社會的絕望,是因為他們感到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從不同的層面呈現出今天中國大陸社會濃濃的血腥味道,這是一個病態的社會,這是一個慾望氾濫的社會。在我看這個社會最缺少的是愛和信仰。」

他認為,共產黨教育中主張物競天擇的鬥爭哲學,將愛和憐憫邊緣化,造成了現今大陸的許多社會問題,包括不公不義及精神世界的不健全。

余傑:「以王斌余而論,他的悲劇首先是來自於,四九年以來,中共的統治結構所造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延伸出來的農民在中國是次等公民,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以安然來說,悲劇首先來自於中國大陸教育中愛的教育的喪失和匱乏,長期以來中共用狼奶餵養孩子們,不加思考的接受了、相信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種社會進化論,並且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愛和憐憫長期以來被當成軟弱的標誌,而在一種社會轉型激勵的競爭中,軟弱也就意味著失敗。」

余傑認為要從改變人心來推動制度的改善。而他認為信仰往往是參與社會公義事業的推動力,香港亞洲週刊選出14位維權律師為中國05年的風雲人物,其中超過一半都是基督徒。

余傑演講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中國目前這種處境下,一個有正義和良知的律師、知識份子,如果他能夠憑著一種更加超越於自身的信仰和信念的話,我覺得他會有真正的勇氣。」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文學與記憶」研討會紀要(七之一)
北京「文學與記憶」研討會紀要(七之二)
北京「文學與記憶」研討會紀要(七之三)
余傑促請媒體高度關注愛琴海事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