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藍綠遊行效應降溫 台灣走出民粹魔咒?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9日訊】(亞洲時報 康若曄撰文) 上週末(十二日),國民黨才剛剛辦完「拚經濟、救生活」大遊行,緊接著民進黨又將在三月十八日舉辦「反併吞、護民主」、以及十九日親民黨舉辦的「全民嗆扁」 (嗆,閩南語,抗議、表達不滿之意)活動;三月份的台北街頭,自二00四總統大選爭議後,每年都變得非常政治。不過今年較為不同的是,無論藍綠,皆面臨動員能量不足的問題,群眾喪失了以往參與街頭運動的熱情,如今已見不到動輒數十萬人走上街頭的壯觀畫面。這樣的改變帶給政治人物什麼啟示?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又隱含了什麼意義?

三月十二日下午,台北街頭不僅陰冷,天空還不停飄著細雨,國民號稱十萬人上街頭的「拚經濟、救生活」大遊行,結果只來了約四萬人,遊行隊伍稀稀疏疏,許多交通管制路段距離人群還有一大段距離,拒馬護欄僅供聊備一格。這天,泛藍連、宋、馬、王、郁五大天王都到場了,馬英九提高分貝回應台灣總統陳水扁先前五度連聲發問的「(終統)我錯了嗎?」帶著群眾大聲高呼「你錯了!」連戰則發揮卸任後愈顯高明的「連式幽默」,發言時,讓沉重悲情的遊行集會透露出難得的片刻輕鬆。

國民黨的三一二大遊行確實挺沉重,遊行前,面臨訴求不明的窘境,三一九槍擊案、兩顆子彈都是訴求多次的舊題目,若主打終止國統會、國統綱領,又可能落入綠營「批統」陷阱。國民黨最後選擇以民生議題向陳水扁嗆聲,號召最近成為社會新問題的卡奴(積欠巨額信用卡、現金卡者)、失業勞工、單親父母等弱勢族群上台發聲,抗議扁政府施政不彰,讓台灣經濟陷入困境,人民生活困難。

然而,在風雨之中激昂發言、相濡以沫、相互取暖之後,這群對政府不滿的市井小民,還是得在隔天早上太陽昇起之後,重新回到現實,在他們痛恨的綠色政權下,以自己的方式各自討生活。

那個號召他們上街頭的政黨,雖然在國會與民進黨同樣是第一大黨,也雖然與友黨相加佔有席次過半優勢,但似乎除了一再重覆現有執政黨有多糟多壞之外,提不出任何改善現狀的方法;既無法讓陳水扁與民進黨政府低頭認錯改變施政方針,又無法扭轉執政者操弄下日益嚴峻的兩岸與美台關係,甚至,與友黨的關係若即若離同床異夢,隨時都有整合崩盤、分道揚鑣的可能。

這些日積月累,連新任主席上台都沒有絲毫改變的現實問題,使支持者無可避免對遊行動員產生疑問,五十萬人上街頭的熱情及盛況不再,只剩下死忠支持者默默支持政黨活動,人人都心知肚明,遊行過後,曲終人散,一切仍是船過水無痕。

民進黨三月十八日大遊行面臨和國民黨同樣的問題,訴求「反併吞、護民主」,擺明是針對北京「反分裂國家法」週年而來,但一來招數已老兵疲馬困,二來對中國遊行「嗆聲」,難道就會獲得對方從善如流的回應,從江西福建撤幾顆導彈?或者廢除反分裂國家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此民進黨也和國民黨一樣,把焦點轉而訴諸民生,三一八大遊行將邀請毛巾及瓷器業者加入,抗議中國進口廉價產品,擠壓台灣本土產業生存空間。

陳水扁已經表示,當天他「要和全民站在一起」,三一八大遊行絕不缺席,以展現反侵略、反併吞、反終極統一,以及民主和平護台灣的意志與決心;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將參加。民進黨中央黨部預估當天將有十萬人參與遊行。

陳水扁與重要公職人員以親自參與,表達對黨部舉辦三一八遊行活動的重視,但民進黨內卻不斷傳出雜音,有新潮流系立委建議,遊行勞民傷財,倒不如把經費捐給公益團體;也有立委反應,群眾冷漠動員困難,無法達到黨中央人數「配額」的要求。據瞭解,民進黨中央已正式發文給黨籍立委,要求北部立委一人須負責五部遊覽車、中部立委每人三部、南部立委則是一人一部,甚至一度傳出黨中央將對動員未達標準的立委施以黨紀處分。

出身街頭、最擅長群眾運動的民進黨,曾幾何時,要靠如此強力動員號召群眾參與?不過在去年三月二十六日,民進黨從全台灣號召了近百萬人,抗議中國剛剛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當時從南到北,載運群眾北上遊行的遊覽車一車難求,甚至得將腦筋動到火車上,以運輸為數龐大的支持者一起來共襄盛舉。「動員」二字,未曾聽聞。

時隔一年,同樣是遊行,同樣抗議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然而斯人早已遠去,只剩下沉浸在舊時輝煌的權力飢渴者,兀自佇立。過去這一年來,台灣經濟持續萎靡,治安比過去更加敗壞,執政者不僅無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甚且弊案連連,清廉形象蕩然無存,大大澆熄支持者的熱情。「動員」二字,終於在作繭自縛下,成為民進黨這一年來群眾運動的家常便飯。

台灣社會這幾年因選舉紛爭導致政局動盪不安,人民之間形成壁壘分明的政治對立,在高峰時期,不時傳出因政治立場不同,導致兄弟鬩牆、夫妻失和的案例。龐大的集體催眠效應,使人民在政治人物基於個人利益炒作出來的仇恨、對立之前,喪失了自我判斷能力,因此每當政治人物登高一呼,支持者便盲目跟從,街頭上動輒數十萬人,集體從事一場和無關訴求宏旨的大型心理治療。而政治人物則靠著一場又一場的大遊行,一次又一次刺激人民心中於己有利的那部分情緒,並期待這樣的情緒,能延續到下次選舉,人人投下手中那神聖的一票。

然而走過政治激情,藍綠如今都同時面臨支持者回歸冷靜的階段,從這次兩大陣營的遊行規模看來,似乎台灣民眾已經不再盲從的呼應政黨號召,以街頭運動來表達情緒和訴求。

如果這樣的現象形成常態,對政治人物來說,代表無法再靠人工營造的激情,來催化群眾一時的支持;如果這樣的現象形成常態,也代表這幾年經常被過度使用的民粹意識,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屢試不爽、百發百中。如果,台灣人民經由這幾年的政黨惡鬥,能夠從中獲得教訓,擺脫被政府人物操弄的民粹魔咒宿命,那麼或許可以說,台灣距離真民主,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街頭運動本來是屬於無法在體制內解決問題的另一種非常管道,然而這個管道不但經常被在野黨濫用,更奇怪的是,就連掌握資源的執政黨都樂此不疲,忽略了只有悉心治國才是正道。民眾對遊行的降溫,再次說明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民意如流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政治人物實當引以為鑑。(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