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借哈佛與MIT關係比喻兩岸共生理念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志遠波士頓二十二日專電)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二十一日在最後一場專題演講時,將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比較,引用在兩岸關係的共生理念,強調MIT發展出有特色的校風,不一定要和歷史悠久的哈佛合併,而兩校目前在保持各自主體性下,師生選課、兼課都可相互交流,這就是共生。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二十一日 (當地時間)在麻省理工學院,向兩百多名新英格蘭地區留學生發表專題演講。 //中央社


謝長廷結束兩個月在哈佛大學的進修,連續三天發表專題演講闡釋他的和解共生,二十一日跨河前往 MIT,與兩百多名新英格蘭地區留學生暢談他的理念和台海兩岸關係。

他表示,哈佛、MIT都是全美名校,哈佛地大、歷史比MIT早了兩百年,財力也比較雄厚,過去一直有人主張兩校合併。

MIT 雖然小、年輕,但在師生的努力下,在研發、科技上發展出特色,兩校如今學生可相互選課,教授也可兼課,圖書館資訊也在交流合作,這就是共生理念,雙方各自在維持主體性下,彼此激盪出更多、更好的火花。

謝長廷說,這顯示主體性與開放性並不衝突,台灣與中國也可以在各自保持主體性的情況下,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胡錦濤應了解這一點」。而 MIT 不想被合併,就要保持它的競爭優勢,正如同台灣要爭氣以免被合併一樣。

謝長廷也聽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的演講,表示他也提到共同利益、雙贏策略等詞,但忘了強調,創造共同利益、雙贏之前要先有自存,「要活下去才能共存」,例如台灣購買武器,為的就是自存。

不過謝長廷也駁斥胡錦濤要發展「符合國情的民主論調,認為民主本質就是「人民自己做主、做決定」,這種價值是無法因國情不一而有所不同的。

他再一次強調台灣團結的重要性,「台灣已經夠小了,很小了就不要有太多雜音,大家同時講一句話,聲音還是聽得到」,否則如何和對岸協商、對話? 

謝長廷強調,尤其目前國際現勢是美國與中國關係不斷改善加強、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台灣在「以小搏大」更要靈活、運用智慧。

相關新聞
李家同:兩岸競爭,別輸了國際觀和創意
李家同:團結在民主自由的大旗下(03/13/1996)
羅文嘉哈佛歲月冷靜思考未來方向
前美外交官籲布什堅持和平處理兩岸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