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陳瑞斌先生訪談(五)

兩個世界─談音樂與文化差異(上)
Josephine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9日訊】      
對您來說,「音樂」究竟是甚麼?有甚麼特質讓它得以不同於其它的藝術類型?
  
陳:我想音樂和其它藝術最不同的就是,所有藝術型態幾乎都是靜態的,但聽音樂時,音色、音量、旋律等所帶給你的一種氣氛,可以左右你的情緒,這是音樂不同 於其它的地方。再者,藝術作品可以經過不斷修改,再將最完美的一面呈現出來,然而對於音樂家來說,在呈現中所面對的挑戰無疑是更大的,錄音也許還有機會, 但在舞台上演出,音樂家只有一次機會去呈現自己。相對的,在現場演出當中,除了音樂本身之外,音樂家的肢體語言、音樂廳內的氣氛、觀眾的回應等等,都構成 呈現的一部份,也在呈現當中造就了不同的感受。
  
您曾提到最喜歡蕭邦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是和您自己求學過程中獨自在異鄉生活的經歷有關。然而,在其它作曲家的作品上,您是如何去揣摩、演奏?必竟東方和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思考模式,您是如何去深入一部作品,甚至是其背後的文化和源流?
  
陳:東西方文化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我想任何有深刻傳統的文化,其實是可以找到共通點的。剛去奧地利的時候,一個人在國外很孤獨,當然,十幾歲不可能 對蕭邦、對拉赫瑪尼諾夫有很深入的領會,然而當時那種孤獨、憂愁與哀傷的心境,跟他們的作品所要表達東西是很相似的,因此覺得和他們之間少了一道門檻,對 他們的作品開始有了共多研究,覺得更親近,也找到越來越多的共通點。
  
也許我們和西方人在思考模式上不一樣,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結果,然而許多造就文化的精神卻是相通的。華人有的優勢就在於,我們有很強烈、很悠久的文化傳 統背景,藉由其中的特質去瞭解另一個有傳統背景的文化,相對而言應該是更加容易的,特別是像東方獨有的細膩等等,在吸收並學習西方文化時就很有幫助。
  
至於如何深入一部作品,我經常告訴學生,技術可以教,然而文化是需要去感受、去吸收的。你可以保有你東方人的思考模式,並運用東方人的思考去深入、去瞭解西方人的文化,甚至消化到成為你血液裡的一部份,你的詮釋就能說服人。
  
像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可能和您自己本身的成長背景或求學經驗沒有直接關連,老師是如何深入這些作曲家的作品?老師也會為了詮釋,去比較一位作曲家的其它作品嗎?
  
陳:首先,我想瞭解一個作曲家的個性是很重要的,每一個作曲家都有他強烈、明顯的個性。再來,閱讀他們的故事、歷史資料,研究當時的時代背景,並對照他們 的音樂,看看是不是相符。廣泛的接觸、比較是很重要的,我知道台灣很多學生往往是不聽的,聽也只聽自己彈的曲子,再不然就是學鋼琴的只聽鋼琴作品。舉例來 說,當學生問莫札特的作品怎麼彈,我不是叫他去聽莫札特其它的鋼琴作品,而是叫他去聽莫札特的歌劇,很容易就聽出莫札特的個性,特別是他的樂句處理;他的 樂句處理很接近人聲表現,這在歌劇當中當然特別明顯。聽多了,自然就能抓到一個作曲家的個性。
  
不可否認,本世紀的中國音樂深刻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以您對華人地區深刻的使命感,必定樂見中國作曲家有優異的創作產生;然而,近代許多華人的作品似乎一直走不出西洋音樂思維的餘蔭。關於這點,您是否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陳:我想這是主修作曲的人,從學生時代就該開始思考的問題。很多學生到了國外,接受了國外的作曲訓練,自己對於本身的文化背景也不太瞭解,只能跟著西方學 院的現代風潮,創作一些前衛的作品,而不是尋求如何將東方文化透過西方作曲技法呈現出來。我看過一些到國外學作曲的學生的作品,寫的非常前衛,我問他為甚 麼要這麼寫,因為他在西方學院裡面受到的影響就是如此,他們認為不能走回頭路線,否則就不算有所進步。這些作曲者在學生時代就接受了西方的作曲觀念,然而 西方的音樂傳統也不過三、四百年,時間上比起中國的音樂傳統差了很多,如果作曲者只是跟著西方學院派的走向,沒有辦法對自己的文化背景及音樂傳統有深入了 解,寫出來的作品,當然缺乏文化內涵,又沒有辦法有所突破。我認為將東方文化融入,是能夠勝過西方作品的不二法門,才會有創新、有價值的作品產生。
  
計劃如何推廣華人作曲家的作品?讓您覺得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作品為何?
  
陳:我會有計劃的在演出中安排華人作曲家的作品,希望能作一連串有系統的演出。必竟演出比較自由一些,錄音又會牽扯到有沒有市場的問題,必須看唱片公司的 態度。基本上,我覺得大陸作曲家和台灣作曲家的作品走向不太一樣,大陸作曲家的作品比較華麗,著重音響、技術的展現,風格燦爛,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相對而 言就比較好。台灣就比較跟隨西方的現代音樂風潮,比較前衛。當然,我想這和文化和思想有關,在大陸非常重視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很自然會將自己的文化融入 作品當中,我也期待看到台灣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有人說,情感,是音樂的起點,也是音樂的回歸之處。在您的演奏中,如何將情感與思想,恰如其份的融入於樂曲架構與編排中?
  
陳:最重要的就是演奏者和作曲家之間能不能有個共通語言。以藝術家而言,應該是比較趨向感性的,然而還是要運用理性,使這份情感能夠恰如其份的發揮。樂曲 背景、樂譜本身的研究,都可以幫助去掌握一首曲子的情感,廣泛的聽一位作曲家的其它作品當然也有幫助,能夠幫助你取得和作曲家相近的表達方式。
  
近代常聽到古典音樂很乏味的評語,許多演奏、錄音的確也讓人覺得無趣。身為音樂家您個人認為該如何為這時代的音樂及演奏創造新的面貌。
  
陳:新的嚐試某些方面也代表著一種冒險,當然隨之而來的爭議與評價也是要自己承擔的。我想音樂讓人覺得乏味,應該是訓練的問題,這些以技術為主的訓練,以 沒有錯誤為目標,不要說聽的人覺得乏味,彈的人也覺得乏味。有些音樂家多年來都把同一首曲子彈成一個樣子,特別是音樂會多的話,曲目重複性又高,幾乎就可 以在台上練琴了,反正扣掉旅行等等瑣碎的時間也沒剩下多少機會可以碰琴;這種方式真的很不利於演奏生涯的長久經營。技術上的完美當然很重要,但如果能將自 己的思想融入樂曲,嚐試在每一次演出都有新的嚐試,即使受市場限制只能演出有限的曲目,然而有思想的東西就不會讓人覺得乏味。
  
您是否有計劃結合其它的音樂型態為古典音樂作一番新的嚐試?
  
陳:目前我在做的是嚐試結合流行音樂,以求達到推廣的效果。我想將古典音樂的演奏技巧融入,可以提升流行音樂,也可以讓剛入門的覺得很容易接受,還可能引 起一些只聽流行音樂者的興趣。將來我也會嚐試把一些台灣的通俗民謠以古典音樂的手法和精神呈現出來;當然,這些都還在試驗階段,然而我想這是一為音樂家該 盡的努力。

之前也有音樂家在流行音樂領域進行這樣的嚐試,但得到的評價似乎不怎麼好。
  
陳:我想這個問題是出在於他們向流行音樂妥協了,甚至完全採用流行音樂的手法,連演奏方式都是,這和我要做的完全不一樣。像我和蔡琴小姐合作的專輯,就融 入了很多史克里亞賓及俄國作曲家的手法,後來和李克勤先生合作時又試著把蕭邦練習曲的技巧融入,我甚至把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移調然後融入前奏及間奏當中。 當我在編曲時,會盡力將鋼琴的各種音響效果呈現出來,儘可能的變化、發揮,讓一首三、四分鐘的流行歌曲聽起來豐富很多,能符合古典的架構,又不失即興創作 的精神。
  
鋼琴大師陳瑞斌南加州首次巡迴鋼琴演奏會
  
www.RueibinChen.net
  
Los Angeles (洛杉磯)
  
Time: Friday, July 7, 2006, 8:00 pm (7月7日晚8點)
Location: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迪士尼音樂廳)
$15, $35, $45, $53, $65, $82, $92
1-800-558-9045
  
San Diego (聖地亞哥)
  
Time: Saturday, July 1, 2006, 8:00 pm (7月1日&16日晚8點)
   Sunday, July 16, 2006, 8:00 pm   
Location: MCASD Sherwood Auditorium
$28, $38, $48, $60, $75,
1-888-388-2518
  
老人學生軍人及團體享受9折優惠
  
主辦單位:新唐人電視臺
 
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K-MOZART
KVCR
The La Jolla Music Society
     
大紀元時報   
臺灣日報   
加州台灣同鄉聯誼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音樂家,對於大部份人來說是遙遠且深不可測的,即使是對樂迷而言也是如此。然而,一般的音樂評論並無法補足這一層缺憾。老師是否願意為我們概略介紹一個職業演奏家的生活?
  • 【大紀元5月26日訊】許多資深的愛樂者現在已經不進音樂廳了,因為音樂會已經淪為精緻包裝的商品了,音樂會人口流失的情形非常嚴重,許多人在心灰意冷之下,寧可在家抱著唱片。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