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峽工程危害之二——污染

張輝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5月29日訊】水利水電工程環境醫學報告中有庫區疾病普,疫情時空分佈信息,據此可確定衛生消除和消毒項目。包括:人,蓄污染(如:排泄,病埋,墳墓),工礦有毒有害物,漂浮物,病煤動物滋生處。其次是根據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劃出最高,最低水位線,確定蓄水淹沒範圍和消落地帶。歷史上的一些大壩水庫工程,向人們展示了一些河流水環境惡化的結果。大壩水庫形成後,水庫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發生變化。盲目建設大壩和水庫導致河流水環境嚴重污染或污染程度加重。整個系統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將比建壩之前有所增加。

三峽水庫蓄水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吳淞高程);第二階段是在2007年6月蓄水至156米;第三階段是在對庫尾和回水變動區的泥沙淤積進行觀測,從2009年以後開始,逐步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因此,從2007年6月以後,三峽水庫開始有了調節庫容,水庫內的水深增加、水面加寬、水流的流速減緩,江水對污染物的擴散自淨能力下降。

庫區水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施工本身的污染;被淹沒的各種污染源;水體異溫層效應;水文地質條件的改變;人為因素。

在施工期間,產生大量的工程和生活廢棄物,包括固體廢棄物和廢水,往往直接或間接傾洩到河道裡,導致河流水體在建壩期間污染程度加重。施工期間河水污染加重,主要表現在懸浮顆粒大幅度增加,河水透明度明顯下降,水體中生物耗氧量(BOD)增高而溶解氧含量降低等。另一方面,所有施工人員一般不會在建壩期間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修建大規模的固體廢棄物和廢水處理設施。因此,即使在工程完成後若干年內雨水沖刷仍會把現場殘留的大量污染物帶進河體。例如:葛州壩前漂浮物就曾攢聚在一起,堅硬得可行走汽車,影響電廠正常發電。有的地方漂浮物綿延幾公里,過往船隻不得不繞道行駛。在三峽蓄水到135米水位期間,估計有30萬至50萬立方米漂浮物來到三峽大壩前,漂浮物處理形勢非常嚴峻,既污染環境,又影響水電站和通航建築物的安全運行。

還有一個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庫區內將被淹沒的各種污染源,包括各種固體廢棄物和液體廢棄物土埋場;蓄類病埋,墳墓等等。況且人們在拆遷過程中往往有意或無意地遺留下充滿廢棄物的建築物,或不願花費財力和人力來妥善處理這些已無價值的廢棄物場所。這些污染源的成份十分複雜,被淹沒後(特別是在淹沒初期)將有大量滲透液(Leachate)滲出而進入庫區水體。各種滲透液的成份多樣,從常規的污染成份(如BOD)到具有緻癌性的毒害性成份(如苯)等應有盡有。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淹沒面積是相當可觀的,淹沒範圍包括一些工業或生活區域。

從三斗坪壩址到重慶市主城區的長江干流,目前有三大岸邊污染帶,第一是重慶市主城區(包括長壽區),再依次是萬州區和涪陵區。經調查核實,這三個城市有工礦企業主要污染源1324個,其中重點污染源93個,以化工、造紙、紡織、冶金等行業為主。這三個城市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近10億噸,而工業廢水中的70%和生活污水中的90%,未經任何處理便直接排入長江,形成了長達數千米甚至十多千米的岸邊污染帶。三峽庫區沿江各個縣城和集鎮,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近2億噸;重慶以上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赤水河)的沿江城市、縣城和主要集鎮,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近25億噸,都是絕大部份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長江。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監測成果表明,2000年三峽庫區長江干流水質以Ⅲ類為主。

目前造成長江污染的污染源還有:干流和主要支流沿江城鎮有數百個暴露垃圾堆,直接或間接人江的垃圾上百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到7%。90多條主要次級河流已有1/4嚴重污染,有的已成了納污溝。主要污染物為發揮性酚、總磷、總氮、石油類、BOD、COD、懸浮物、總汞、硫化物、氧化物、六價格和砷等。污染物質特別是像重金屬等都吸附在泥沙上,隨泥沙顆粒遷移轉化。泥沙顆粒徑的大小,對吸附式的解吸的影響差別很大。

三峽水庫蓄水後控制庫內水質的關鍵時段,是在水庫水位156米、175米而入庫流量又較小的12月末至翌年2月末。該時段內上游來水量很小,使得水庫內水流的速度減緩很多,復氧和紊動擴散能力下降,污染加重或富營養化發生。污染物在水庫內的滯留時間延長,僅對消除易於沉降的污染物有利,上面提到的各種污染源勢必使水庫內的水質變差,尤其使關鍵時段水庫內關鍵岸邊的水質變得更差。水源和土壤污染嚴重;淺水區擴大,促進岸邊水草生長,可導致蚊蟲、鼠類、軟體動物密度增加,增加傳染病的擴散機會造成瘧疾、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肝炎、痢疾,寄生蟲和介水傳染病流行的根源。1998年對小浪底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區龍渠村調查,16歲以下兒童蛔蟲感染率為65%。大量疾病統計表明,介水傳染病、寄生蟲病等患病率遠遠高於壩區外居民。

庫區水體溫度分層的一個最明顯的負面影響,是降低下層低溫水體中的溶氧含量。在極端情況下,庫底部份水體會因溶氧含量達到或接近零而形成缺氧環境。此外,庫區水體溫度分層還可能導致庫水表層藻類生長增加、庫水底層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及鹼性或硬度增大等負面影響。庫區水體中懸浮固體微粒的沉澱,雖然有助於提高庫區上部水體的質量,卻把大量污染物(如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攜帶到庫體底部,導致庫底水體的懸浮微粒含量增加和多種污染物在庫底積聚。此外,各種有機污染物在庫底的分解也會減弱。如果庫區底部水體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嫌氧微生物在分解積存庫底的有機物過程中會產生硫化氫。這種具有臭雞蛋味的毒害性氣體的存在,會嚴重影響下游水體的生態和環境。此外,隨懸浮固體沉澱而積存庫底的各種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在大壩底部排水或排淤時,會向下游河段大量釋放,對下游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水庫蓄水後造成巖體內地地下水位的提高,壓力,溫度的改變。地下水電沖刷溶解力相應會增加,潛流數量加大,尤其是雨季。會使水中懸浮質和溶解質比建壩增加。三峽壩區各個水文站測量出動水文資料顯示,雨季流入壩區地下水懸浮質和溶解質增加5-9倍。比中國其他水庫地區平均質3.9倍高出很多。這一重要的水文資料被作可行性研究的人員有意忽略了。

此外,沿江兩岸城鎮,成千上萬的各類船舶污染,包括每天近萬人的排泄和每年約7.5萬噸的垃圾,三峽水庫不堪重負。三峽工程建成之前,庫區局部江段的水質污染就已十分嚴重,早期進峽的建設者們,可能對過去飲用苦澀黃泥漿水尚殘存記憶。但由於長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淨能力強,後果還不嚴重。農村衛生防病問題;環境衛生工程內容更加突出。這是我國廣大農村尚未普及自來水和家庭水沖廁所,糞便未經無害化就作為肥料。常規的濁度、余氯、細菌總數、大腸菌群等部份項目,不能做全分析;市防疫站的抽檢,因取水點的局限,次數也少,從而一旦發生如1997年9月10日巫山縣農藥船嚴重污染江水事件也無法檢測估計造成的危害。@(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媒體大談三峽工程好淡化問題
三峽之謎﹕為何領導人不出席慶祝典禮﹖
長江三峽大壩年底全面對外開放
百萬噸污水恐入三峽 大壩工程受威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