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將微調 不再全面鼓勵出口吸引外資

標籤: ,

【大紀元7月1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一日電)中國將微調外貿外資政策以提升國際競爭力,這項調整旨在改變長期以來「重在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報導,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日前在一次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表示,外資外貿政策將會微調,「但絕不會倒退,以避免挫傷利用外資和發展外貿的積極性」。

傅自應表示,外貿政策的制定必須圍繞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出口稅率政策為例,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應叫停,而現在農產品的出口很困難,我認為可以提高,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傅自應還說,中國今後必須「有選擇地吸引外資,一定要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吸引好的產業,引進好的企業」。

至於企業對出口退稅降低的預期,傅自應指出,「改革開放形勢越好,政策穩定越重要,根據增值稅條例,在政策調整之前,必須有三個月的公告期,政策的調整一定會依法進行」。

報導說,中國於一九八五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透過向出口商部分或全部返還對出口產品徵收的國內稅來提升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效刺激了出口的增長。

然而,一方面中國政府已把實現外貿平衡的目標列入「十一五」規劃,另一方面受到全球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和國際市場需求旺盛的影響,中國學者和官員都表示,很難找到有效的辦法來迅速抑制外貿順差的持續擴大。

所以,通過「小步慢跑」的方式來穩步調整政策、刺激進口、優化出口結構,被普遍視為比較可行的辦法。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指出,中國外貿不平衡主要是增長方式的問題,中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主張「獎出限進」,對出口有一整套激勵機制,對進口則採取限制措施,以至於使貿易順差在近年來發展成為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

報導說,中國已從二零零五年開始,嘗試通過增加出口稅、降低出口退稅的方式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

此外,傅自應還指出,中國目前的外貿成本並沒有包括環境保護成本、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成本和資源補償成本,並因此導致了外貿產品的成本低。如果不儘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機制,這種低成本就只能要靠子孫後代去償還。

相關新聞
【歲時禮俗】 浪漫的中國情人節—七夕
辛灝年:中共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甚麼(上)
琦君散文:十三
余秋雨散文:陽關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