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專文討論美媒體如何平衡報導以黎衝突

標籤:

【大紀元8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四日專電)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衝突造成平民百姓的劫難。出現在媒體報導的死傷民眾圖片難免影響讀者的價值判斷。紐約時報的記者表示,媒體報導以黎衝突,編輯必須仔細考量,尤其是版面上的圖片。

紐約時報記者曼里 (Lorne Manly)訪問了多位美國媒體人士及學者,談媒體在報導上力求公允的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衝突,及圖片深入人心的力量。不論是報章上的靜止的圖片還是電子媒體活動的畫面,黎南民眾的流離失所和重大傷亡總是比以色列軍隊的攻擊行動能喚起更多的同情。不過,媒體編輯們指出,報導戰爭不像運動比賽,不能用比數為標準。

幾週來,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間的相互攻擊造成上千黎巴嫩人死亡,其中許多是無辜的平民百姓,而以色列方面死亡的百餘人卻多半是軍人。

曾經擔任 CNN 駐巴格達辦事處主任的愛德華莫若指出,影像最能影響人的觀點,通常人們並不深入一個問題或事件時,從影像得到的觀感就是他們的印象。

紐約時報的執行編輯比爾凱勒指出,報導中所採用的圖片常常比文字更令人觸目驚心。平衡報導兩方交戰,必須能全面的呈現出戰爭造成的後果,而不是今天刊登黎巴嫩百姓的死難,明天採用以色列傷亡者的圖片。

上一期「時代」週刊報導以黎戰事的文章 — 「並非有意攻擊的目標」 — 有兩張並陳的圖片,左邊是在一處以色列急診室裡一對遭到真主黨飛彈攻擊受傷母女的照片,悲啼的小女孩緊靠著母親,右邊的照片上是整排的屍袋,全是在以色列攻擊行動中的死難者,隱約還可看出塑膠屍袋裡幼童的身影。「時代」的總編輯李查史坦戈表示,採用這兩張照片時,他倒沒有想到平衡及公平報導的問題,也不會在意識型態上有任何偏袒,只想到戰爭對於受害的雙方造成的切身之痛。

美國 ABC 電視台 World News With CharlesGibson 的執行製作楊班勒指出,以色列與黎巴嫩的戰火是最近以來最棘手的報導題目,因為要考慮到事件的複雜性及影像可發揮的重大影響力。通常 ABC 的做法是有從以色列的角度、也有從黎巴嫩的角度切入報導。由於死傷人數的比例懸殊,回教人士會認為黎巴嫩民眾的傷亡應有更多的報導;以色列人則認為,這是民主的以色列對抗恐怖份子的保衛戰,媒體應予以色列更多的同情。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學者馬克斯布特認為,媒體上影像的呈現讓真主黨佔上風,因為媒體報導強調死傷卻沒有針對真主黨不道德的攻擊戰術及他們對以色列的生存威脅。

報導中東問題總難免受到不同立場者的責難。多位美國媒體主管表示,他們也儘量避免因怕受批評而屈意奉承,因為有些批評者並不在乎報導是否平衡,卻只希望報導是依照他們對戰爭的道德判斷。班勒指出,「我們的工作不是決定那一方應獲得多少報導,我們的工作就是報導新聞。」

相關新聞
美駐華大使:中共說一套做一套 嚴重背信
雨刷故障 特斯拉召回逾1.1萬輛賽博皮卡
仁愛礁衝突 菲律賓:已向北京發出外交照會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