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熱浪:美國學習應付炎熱氣候

標籤: ,

【大紀元8月4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四日法新電)美國溫度突破夏日紀錄。一名專家表示,美國已從一九九五年芝加哥熱浪和二零零五年卡崔娜颶風災難中汲取教訓,並懂得在接下來的災害中避免死亡。

美國專家開始將天然災難看待成重大政治事件。

加利福尼亞州今年共有近一百四十名熱浪受害者死亡。加利福利亞上個月共十二天遭受熱浪襲擊。

許多受害者是老年人,但也有少數孩童死亡。悶熱、炎熱和無風的氣候開始蔓延至東部,那裡悶熱氣候恢復為每日平均氣溫約攝氏三十八度,最高氣溫攝氏四十五度。

東部地區在美國國家氣象圖呈現預期中的暗紅色,這個地區目前只有十幾人在熱浪中死亡。

紐約尚未有人死於熱浪,但昆士行政區十萬居民已超過一週斷電和無冷氣。

芝加哥十二人在熱浪中死亡。十一年前近八百人死於熱浪。

紐約大學社會學家暨《熱浪:芝加哥災害實地觀察》作者克里嫩柏科說:「美國居民和政府已從最近的災害得到很多教訓。美國政府因卡崔娜颶風了解氣候危害會影響政治事件。」

他說:「美國城市開始在事件發生前列出潛在地並致命的天災警告。」

芝加哥風城官員正利用電話傳播消息,專家則對易受高溫傷害的居民做個人電話慰問,同時也上門替居民檢查身體。

星期二南區核能電廠反應爐核心熔毀期間,幾百戶居民透過政府支出住進飯店。同時,紐約設置了「冷氣中心」並命令公共泳池延遲關門時間,以方便居民能夠解暑。

政府也負責回應各城市集團的來電,其中包括黑人與白人集團及資深協會,以設定應付炎熱氣候的計劃。

克里嫩柏科批評以前政府的緊急計劃,例如富有爭議性的卡崔娜颶風事件,政府保護財產多援救生命。

自從卡崔娜颶風奪走美國墨西哥灣岸一千三百條生命後,政府的觀點開始改變。

相關新聞
李家同:兩岸競爭,別輸了國際觀和創意
李家同:一定要重視機械和化工產業
李家同:兇殺案是大環境必然的結果
李家同:從「人魔」「紅龍」想到華府的冷血殺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