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走紅亞洲 生意本小利大

人氣 39
標籤:

【大紀元9月24日訊】(亞洲時報 撰文 Pietro Ventani)星期六早晨8點半,約70多人靜靜地坐在新加坡最大的瑜伽館True Yoga裡,準備開始他們喜愛的瑜伽練習。大部分人不得不提前幾日在網上預定課程,以便取得座位。一位會員說:「即便是早晨8:30的課也得早早預定,不然根本沒位子。」瑜伽的火爆由此可見一斑。這種二千年前源於印度的健身運動,如今已經征服了亞洲眾多城市居民。

瑜伽很早就風靡澳洲和美國等國,而它在亞洲倍受寵愛,還是近幾年的事。儘管時間不長,它已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在不少地方更是一門利潤頗豐的生意。什麼原因促成了瑜伽「走紅」?瑜伽的前景如何,是曇花一現,還是會久盛不衰?

已形成產業之勢的瑜伽,在亞洲的營業額預計超過了5億美元。開辦瑜伽課程這種商業模式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規模龐大的瑜伽中心,不但擴大了這項運動的受歡迎程度,更帶來了巨額利潤。

一旦完成選址這個關鍵環節後,開辦一個瑜伽館的最初投入確實不大,因為這樣一所學校無需多少設備和裝修方面的投資。前期的市場推廣活動,旨在招攬一批長期會員,為瑜伽館提供穩定的基本收入。當實現這一目標,並收回先期投資後,由於各項成本相對較低(主要是租金和物業費用),再招收的會員所交的費用幾乎就是純利。教練一般都是自由職業者,其人數可視需求而增減。瑜伽館有時還會從印度招聘教練,並簽下一定期限的合同。實際上,這些教練的薪水不會很高。以上這些措施,都將幫助瑜伽館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

一個上了規模的瑜伽館,每年收入達到幾百萬美元。更為成功的瑜伽中心,據說半年便可收回前期投入。

在香港、新加坡及台北,同瑜伽有關的東西比比皆是。報紙和雜誌上每天都刊登著瑜伽館的廣告;打開電視,以瑜伽為主題的食品、金融服務、通訊產品等廣告接連不斷;每週都有新瑜伽館開張,甚至健身房、美容院、會所和社區裡也開始提供瑜伽課程。

香港有超過60家瑜伽館。實力最強的是Pure Yoga;旗下的4間瑜伽館預計總共有會員18,000人。過去幾年裡,瑜伽風潮席捲了新加坡全國。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去年的調查顯示,約55,000人每週至少練習一次瑜伽。對總人口僅為400萬的新加坡來說,這已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曼谷、首爾、台北和中國大陸主要城市的瑜伽練習者人數很難統計,然而,只要看一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瑜伽館,便能知道瑜伽有多麼的受歡迎。在一些地方,瑜伽練習人數很難統計,原因不外乎兩個:瑜伽對人們來說依然是一種新奇事物,或者是提供瑜伽課程的管道實在太多。

大部分的初學者,尤其是女性,均是因聽說瑜伽可幫助減肥而開始接觸這項運動的。這也是所謂「熱瑜伽」 (hot yoga)大受追捧的原因。參加「熱瑜伽」課程的人需在攝氏42度的環境下練習瑜伽,揮汗如雨,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瑜伽因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同時進行力量和柔韌性練習的運動方式而深受喜愛。越來越多的醫生也開始建議病人進行一定的瑜伽練習,以緩解高血壓、背痛等疾病帶來的痛苦。

True Yoga公司在新加坡、曼谷、台灣、可倫坡總共開了5間瑜伽館。創立者Patrick Wee認為,瑜伽之所以能日益流行,是因為人們已意識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由於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生活品質;這種轉變,很大程度上衝擊著亞洲的健康文化。」

另一個不為關注的原因,就是瑜伽能有效地幫助人們洗心滌慮,進入寧靜、祥和的境界。東京瑜伽館 YogaJaya的負責人Patrick Oancia說,人們練習瑜伽,「主要是為了從現代亞洲社會繁重的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尋求內心的平靜」。由於生活節奏飛快,城市居民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看來練習瑜伽的益處不小。

多數亞洲城市面臨環境污染的問題,是促成瑜伽流行的另一個原因。在如此的環境下,戶外運動決不是個明智的選擇;瑜伽則是室內活動的新選擇,一年裡任何時候都適合。

毫無疑問,瑜伽學校對普及這項運動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瑜伽已從城鎮角落中僅有一個教室的學校中走出來,進入了頗具規模的瑜伽館裡。這些現代化的瑜伽館常常坐落在商業中心或寫字樓周邊,佔地面積1,400至1,800平方米;乍一看,其裝修設計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豪華的熱帶度假村,而不是健身俱樂部。

為方便繁忙的上班族和家庭主婦,幾乎每1小時就會有一節瑜伽課。瑜伽館還會提供不同風格的瑜伽,以迎合不同需求。在Pure Yoga 和True Yoga這樣的瑜伽館裡,人們在任何一周內均可在多達20種不同風格的瑜伽中做出選擇。年輕的練習者,可選「活力瑜伽」(Ashtanga,即Power Yoga);而「療養瑜伽」(Yoga Therapy,或Restorative Yoga)則是年長練習者的至愛。瑜伽館也有專為小朋友提供的瑜伽課程;那些希望體驗冥想的人們同樣可在這裡得到滿足。

除了瑜伽課程外,瑜伽館還設有水療(SPA)設施和休閒室,另有瑜伽相關產品出售。瑜伽館還向會員提供講座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期創造出一體化產品,讓會員在練習瑜伽之餘更感受到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

鑒於瑜伽的快速發展勢頭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亞洲的瑜伽館數目仍將保持增長趨勢。當然,隨著一些市場(如新加坡和香港)走向成熟,它的未來發展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挑戰。

瑜伽練習者在購買長期會員證時變得更加「挑三揀四」,使得一些小型的、競爭力差的瑜伽學校生意嚴重下滑。地段好的瑜伽館通常提供多種消費選擇,而精明的消費者也希望更好的瑜伽體驗,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會員,為追隨喜愛的教師,寧願轉向新的瑜伽館。對教師資源的爭奪,也就變得愈演愈烈;瑜伽館之間相互 「挖牆腳」的事情時有發生。最終,這可能導致瑜伽館的運營成本增加。

就目前來講,有規模的瑜伽館還不擔心這種競爭,因為初學者不斷增加,而來自澳洲、歐洲和北美的瑜伽教師數量充足。Patrick Wee說:「亞洲的健身市場越成熟,瑜伽在這裡的前景就越光明。」

在亞洲,有待發展的瑜伽市場還有很多,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大陸。雖然北京政府屢屢「吹噓」其有著十億消費者的大市場,難免有誤導之嫌,但中國的確有著良好的市場基礎。儘管不少瑜伽課程仍是用英語來教授,且學員以外國人為主,當地百姓的需求也呈現明顯上升的態勢。幾乎在每個中國大市,瑜伽館都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人人都認為,瑜伽在中國的興起,是因其有著酷似西方的面孔,雖然它出身於印度。無論在北京還是上海,瑜伽能幫助人們解除壓力,逃離塵世喧囂的說法,迅速為其拉攏了不少忠實擁躉。Catherine Hong是開設在上海人民廣場的Breeze Yoga負責人。她說:「哪裡有壓力,哪裡就有瑜伽。在大城市裡,人們已被壓力逼迫得喘不過氣來。」

不過,中國瑜伽市場仍處在發展的最初階段,亞洲的大型瑜伽館連鎖運營商還未進來開發這個市場。有傳聞說,Pure Yoga和 True Yoga這兩位巨頭都已打起了在華開店的算盤,最晚會在明年進入實施階段。

瑜伽在亞洲雖然發展強勁,但與長期的、財源滾滾的擴張相比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上了規模的瑜伽館已做好了進一步繁榮發展的準備:它們一邊大肆擴大消費人群,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更優秀的教師和更良好的設施。

由於城市生活難以剝離經濟增長與壓力這兩個角色,瑜伽在亞洲注定會長盛不衰。

作者Pietro Ventani是香港NPV Partners的董事總經理。該管理諮詢公司致力於向在亞太地區有著商業利益的公司和投資者提供策略解決方案。(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下腰、手觸地 瑜伽練到椎間盤突出
蔡依林以娜姊為師 同把瑜伽發揚光大
瑜伽在美軍軍營裡悄然興起
周韻采蹺班學瑜伽 馬書面告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