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競爭力報告片面改變台灣名稱為中國台灣

標籤:

【大紀元9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二十六日專電)世界經濟論壇(WEF)對台灣採取不友好行動,在今天公布的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片面改變台灣名稱為「台灣,中國(TAIWAN, CHINA)」。

WEF的立場轉變再度確定,中國打壓、矮化台灣的行動更趨激烈,全面擴大到非官方國際組織,更鎖定台灣極為重視的WEF及其競爭力報告為主要目標。

WEF今天正式公布「2006-2007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競爭力排名退到第十三名,更令人震驚的是名稱被改為「台灣,中國 (中國台灣)」。

WEF的改名行動頗為徹底,在與各國合作夥伴機構名單中,也將行政院經建會列在「台灣,中國」之下,但新聞稿及部分報告文字,則是使用台灣。

雖然WEF一位發言人表示,WEF是因為要與「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及「世界銀行」的作法一致,而決定改變台灣的名稱,並非受到中國的壓力影響,但背後原因不言可喻。

據指出,台灣駐日內瓦辦事處早已掌握WEF計劃改變台灣名稱的訊息,在交涉過程中,並向WEF表達了強烈反對立場,但WEF創辦人及主席史瓦布一心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而無法扭轉。

事實上,從中國每年派遣高層代表團出席在瑞士達佛斯市舉行的WEF年會,WEF在中國舉行高峰會議,以及六月在北京設立第一個代表處,都顯示了中國對WEF的影響力不斷提高,要求改變台灣名稱幾乎是必然的行動。

相形之下,台灣與WEF的實質互動有限,除了WEF競爭力計畫負責人羅培茲二零零四年率團訪問台灣,以及經建會每年提供競爭力資訊外,其它乏善可陳,形勢消長非常明顯。 

聯合國及官方國際組織的報告,普遍使用「台灣,中國」或「中國台灣省」名稱,但WEF為一獨立非政府組織 (NGO),以提升全球企業及治理為宗旨,仍在中國壓力下改變立場,對台灣的國際活動及策略已構成嚴重挑戰與考驗。

WEF改變台灣名稱並非孤立事件,台灣在國際反地雷行動 (ICBL)的民間代表,最近出席反地雷公約會議時,名牌被要求加上「中國」,但遭ICBL拒絕;甚至在花卉、瓷器、醫院等民間組織,中國也不鬆手,幾乎已成固定模式。

在這種情勢下,身為WEF的正式合作對象的經建會,未來如何維持與WEF的合作關係,以及台灣如何因應中國的行動,將是決策者的重大考驗。

相關新聞
扁:台灣資訊科技競爭力 全球排名第七
IMD競爭力排名:台灣大降7名 中國緊追在後
洛桑全球競爭力排名 美國仍居首位
台灣網路整備度 全球第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