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點】 准企業與真政府

標籤:

【大紀元1月5日訊】中國的地方政府,有人稱其為「准企業」,並認為應該設法讓它們變回為「真政府」。什麼是「准企業」呢?用經營企業的方式來經營政府不是更有效率嗎?為什麼非要把它們變回「真政府」呢?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今年(2006年)9月12日刊載了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祕書長王建的一篇文章〈地方政府辦〉,文中說,在中國「分灶吃飯」的財政制度下,地方上政府所屬幹部得自己養,因此他們的生活條件好壞、工資水準高低,直接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於是,地方政府的行為不像真正的政府,而更像一個企業,稱為「准企業」。這個准企業的特徵,是積極招商引資,推動經濟建設,創造高速經濟成長,以便改善地方財政收入。
  
這樣的准企業行為有什麼不好呢?或說,積極擴大投資力度有什麼不對呢?問這個問題,也就是問中共中央為什麼要宏觀調控、為什麼要把經濟降溫?這個看起來是行政上的短期問題,其實是問到了中共的經濟制度問題。王建在文章裡,首先講到內蒙自治區今年上半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飛快,達到18.4%,工業成長更是嚇人,高達29.8%,居全國第一。但內蒙的投資嚴重違反中央政策,2003年以來新上的電力項目,有一半未經中央審批,鋼鐵廠更是只有二成是中央通過的。中央為此對多人黨紀、政紀或司法處分。但文章中說,內蒙這種違規投資的現象,不是個別地方的現象,也不是個別領導人的問題。意思是說,中央處分地方不聽話的官員,並不能解決問題。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出在前面講的「分灶吃飯」財政制度:有辦法的地方,官員工資、福利就好;沒辦去的地方,大家就苦哈哈。因此,違規追求成長不是省、市首長一個人的願望,是所有幹部的願望;首長不能突破中央限制,還得不到幹部的支持呢!王建還舉一個例子,說山東在前些年因為不聽中央的話,在電力過剩期間,大批組裝了中央要求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電廠。等到組建完成後,恰好碰到全國電力不足的高峰,山東省不但不缺電,還有餘電供應河北,風光一時,也成為其他省份「學習」、「取經」的榜樣。學習什麼呢?學習如何陽奉陰違,避開中央的調控。
  
這樣的投資有什麼不好呢?因為小電廠耗能比大電廠超出15~40%,污染也很嚴重。如果各省都這樣幹了,不但電力會過剩,耗能與污染更嚴重。而過度投資,還會帶來虧損,成為銀行呆帳。文章主張取消「分灶吃飯」,把財政權收回中央,再分配到地方,呈「收支兩條線」的體制,也就是讓地方政府從「准企業」變成「真政府」。
  
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不行。因為如果把財政權收歸中央,經濟決策權也會收回中央,這樣就會回到「改革開放」以前的老路。而鄧小平1978年之所以要「改革開放」,就是因為那條路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絕境上了。
  
中國「經改」走的是「不放棄獨裁政權,又要發展市場經濟」的路。這條路是條死路,因為早在二百多年前,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就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他「從沒看到比『市場』與『政府』更矛盾的兩件事了」。中國現在出現的「准企業」問題,就是這句話的最佳寫照。

『台灣觀點節目由央廣主筆群共同撰稿製播,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每週一至週五17:55pm於華語網播出,當晚22:25pm及週一至週五晨06:25am重播,歡迎收聽』。@(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灣觀點】從台灣看美國與歐洲關係之改善
【台灣觀點】  聯合國譴責北韓 雷聲大雨點小
【 台灣觀點】 罪惡是蒙不住的
【台灣觀點】台灣民主的真正品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