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共十七大後 對台仍在既有基調運行

標籤:

【大紀元10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淳良台北二十三日電)中共十七大已經結束,國內多位專研中共問題的學者專家在一項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對台政策仍會在既有基調上運行,至於未來中共威權政體是否會繼續強化或寬鬆,以及中共的領導方式會是胡錦濤一人領導或是集體領導仍有待觀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天舉辦「中共十七大透視威權政體未來」座談會,由政大國關中心主任鄭端耀主持,與會學者包括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寇健文、政大國關中心中國政治所所長張雅君、政大國關中心中國政治所研究員袁易、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王高成等人。

楊開煌分析說,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新增了「科學發展觀」、「社會建設」兩大項內容,企圖從民本主義出發,化解矛盾為共黨執政尋找新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中國在不斷強大的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這是世界關心的事。目前中共給了一個「穩中有變」的答案,實際將如何,世界在等待。

針對中共高層人事異動的特徵與意涵,寇健文表示,中共集體領導仍然會持續下去。

他說,胡錦濤力量已擴張與鞏固,但未達獨斷獨行程度,必須與他人商議談判,不可能事事如願。李克強與習近平之爭的結局即為最佳例證。

另外,太子黨的崛起代表中共仍重視政治忠貞度,因此重用高官子弟。二零一二年的中共十八大時,團系幹部不會接掌總書記大位,但仍會是第五代領導班子的重要組成。技術官僚仍站有一席之地,負責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有關十七大與中共外交政策的分析,張雅君指出,中共十七大報告顯示的是胡錦濤外交政策風格已從九零年代韜光養晦轉向有所作為,此為全球化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命運相連下的必然,否則不足以確保自身日益增長的國際利益;而以傳統思想與發展經驗出發的和諧世界建立既是目標,也可以看成是有所作為的策略,以及軟實力的展現。

論述中共十七大與兩岸關係,袁易認為,胡錦濤所提和平協議在於體現所謂大陸及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況,其目的在於凸顯特定歷史階段的權力分佈,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後所呈現出的大小格局,而此一和平協議的目的即在「法典化」這個事實,即通過法律概念來體現之前戰爭的贏家與輸家,藉此以確保戰後權力分佈的穩定性。

針對十七大後的中共軍事,王高成分析說,十七大後國防與軍事建設仍將成為中共施政的重點之一,在胡錦濤的政治報告中顯示,軍隊建設和經濟發展並列,同為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點工作,中共不僅要富國,也要強軍,如此才能成為真正的東亞大國,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維護國家的安全。可以預見,加未來五年中共的國防經費仍將隨著經濟的成長而持續增加。

相關新聞
標普︰台灣負向評等  明年可望調整
謝長廷:維持台灣主體尊嚴  和平建議可行
張榮恭:民進黨執政 兩岸永不能簽和平協議
台灣促北京放棄一中原則展開談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