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早大台灣文化週 台日學者探戰後台日關係

人氣 1

【大紀元10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二十九日專電)配合日本早稻田大學一百二十五週年校慶所舉辦的「台灣文化週」活動,今天由東京大學、國士館大學等多位研究台灣的日本著名學者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多名學者一同探討戰後的台、日關係。會中,對於台灣的「多重殖民地化」及「自我殖民」的問題做了深入的討論。

台灣文化週活動,今天在早大小野紀念講堂舉行研討會,主題為「戰後的台灣與日本」。

論壇第一階段的主題為「現代的台灣與日本」,分別由東京大學教授若林正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許雪姬發表看法,交通大學教授黃紹恆擔任主持人兼口譯。

若林正丈從「去殖民地化」的概念談起。他在報告中談及曾任台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的陳儀的雙重身分、及中華民國政權到台灣進行佔領與接收的同時性。

他也提到「被代行的去殖民地化」,談及東西冷戰之下,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的情況。他以「與舊統治國之間的新關係的建立與國際地位」、「經濟獨立」、「政治民主化」、「多元文化主義」等因素比較台灣與南韓在去殖民地化上的異同。

許雪姬的報告指出,有關這次研討會,台、日兩方學者商討之後,訂出主題,並得到六個主要項目,包括:「戰後台灣史研究的重新展開」、「戰後台灣經濟的重整與創生」、「戰後國營企業技術人員的更替」、「戰後國際變局中的台灣外交」、「滿州經驗在戰後台灣的活用」、「戰後民間人士對台灣變局的反應」等。

她說,台灣目前目前有兩類較少人觸及的檔案資料,一是台灣省議會長達五、六十年的資料,一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中有關亞太司部分,其中最多的是台、日外交史料。

她也表示,由於戰前台灣是日本殖民地的特殊歷史經驗,再加上戰後號稱回歸祖國的「失土」,以及一九四九年被迫成為反共抗俄、光復國土的基地,台灣與一般帝國主義在亞洲殖民地的命運大不同,當他人正在脫殖民地化,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時,台灣不僅得不到高度自治,反而又掉進另一個被殖民的困境。

研討會第二階段的題目是「戰後台日關係史研究的諸問題」。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張啟雄擔任主持人,由東京大學副教授川島真、國士館大學清水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謝國興、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愛知大學教授黃英哲等人分別進行報告。

川島真表示,他與日本防衛省研究所的研究官松田康博、清水麗及另一名台灣學者共同編寫的書籍即將出版,內容探討一九四五年至五一年之間「日華、日台雙重關係的形成」、一九五一年至五七年之間「冷戰下日華外交關係的成立」等,探討的層面非常廣泛。

謝國興以「中小資本的轉型與發展」為題發表意見。他說,戰後的台灣在初期時,因政治因素被迫成為中國的一部份,有一階段未與日本有聯繫。另外,原本上海是台灣進行國際貿易的港口,但一九四九年六月中國國民黨失去大陸時,台灣與中國的聯繫也斷了。戰後,聯軍佔領日本,直至一九四八年才同意日本出口產品到台灣。一九五零年以後,台日進行易貨貿易。

薛化元以「台灣省議會在政治發展中的角色」為題報告。他說,他在研究過程發現,台籍政治菁英的意見明顯不符合國策者,都不被列入省議會公報、會議記錄中。

研討會上也探討到,台灣的近代史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除了連續、多重的被殖民經驗之外,做為一個被殖民體,它與統治過自己的國家在文化上擁有很多類似與差異,這在台灣人試圖與統治者對峙時,就成為戰略性運用的籌碼。有時還出現自我殖民的現象。

對此,台灣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許世楷表示,中華民國政權要殖民台灣時,不僅是要去日本化,也會利用以前日本殖民台灣時代的文化,譬如實施徵兵制時舉行「壯行會」,鼓勵台灣人像日本時代那樣去當兵。另外,就是鼓勵常說國語。

談到這場研討會,許世楷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日韓、中日之間都在進行共同歷史的研究;他認為,台日之間也有必要進行這樣的研究,因此由他從中牽線,促成以中研院、東大為主的台日學者進行共同研究。

相關新聞
學者:中國智財權法律先進但執法不力
組圖(1):「停止迫害 還我人權」香港支持人權聖火集會
學者:台灣智財權發展經驗適合中國採用
曾節明:無條件「和平改變」比暴力革命更加「不惜代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