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用「第三隻眼」審視靜觀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沉靜新加坡報導)11月24日下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新加坡美術館舉行座談會。300多名觀眾擠滿會場,座無虛席,中間、台邊的席地而坐。兩側、後面的一直站著聽。在美術館館長郭建超和翻譯小姐主持下,高行健暢談了他用美術、文學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的創作理念和心得,其間穿插放映了《八月雪》和《叩問死亡》的戲劇片段,最後回答聽眾的提問,笑聲掌聲不斷。

美的意境和心像之光

高行健認為,對文化遺產的態度是尊重,但也不是重複,更不是打倒,而是重要的參照。他非常看重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這種獨特的審美。「進入意境就進入我的創作中。」 西方繪畫非常講究光源,他把西方光的觀念引用到水墨畫中,捕捉內心的心像,「在內心、在夢境中,都有一種光的感覺,性靈所在,無處不發光。」

他的畫簡潔洗煉地表現內省冥想的世界,天人感應,生命的困境和孤獨。充滿詩意和禪味兒。

你我他,三個不同的角度認識自我

八十年代初,大陸當局發動「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高行健的作品遭批判查禁,當他得知將被送入勞改營時,便逃離北京,在長江流域漫遊了十個月。他深入原始森林、人跡罕至的地區,有時走一天也見不到一個人。走著走著,自己開始跟內心的聲音說話。講話的對手變成了「你」,這種形態走到更遠,就變成了「他」。在小說《靈山》中,高行健以你我他,三個不同的人稱來描繪主人翁。


高行健的作品:瀟洒(畫廊網頁)

他說:「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至少有三個不同的角度,有了這三個不同的角度,那種盲目的自戀就開始銷減,那種內心的混亂、妄念就開始銷減,對自我認識越來越清楚。」

人往往有各種各樣的念頭,包括各種妄念,怎麼辦?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用慧能的話叫「明心見性」。

三個人稱的意識在繪畫中也有體現,是主觀性很強,還是中性的客觀?高行健講,他的方法是凌駕於自身之上的另一隻眼——「第三隻眼」 審視靜觀。

冷靜的觀察者和良心

暴君和犧牲品,上個世紀見的太多了。高行健認為,知識份子、作家首先要爭取思想的自由,贏得自己獨立思考的權利,但社會或政治或權勢,到處都要扼殺這種自由。作家要保持自由,首先要自救,要成就他自己。既不做政治權利的工具,也不做政治的犧牲品。

他說:「作家的身份不是一個鬥士,也不是一個烈士。更好的作用,更恰當的能承擔的作用,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擺脫所有的政治和社會的壓迫,冷靜獨立地觀察社會變化,還得去掉各種妄念,冷靜地觀察自己,喚醒清醒的意識,擺脫各種現實的利害關係,達到一種良心……對這個事件,也對人、自我做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文學存在的理由。」

1989年「六四」後,高行健在海外宣佈退黨,並寫了以天安門屠殺為題材的戲劇《逃亡》。大陸當局公開點名批判,開除公職,查封他的住房,所有作品被禁。他對中共那套體制徹底反感,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故土。

流亡寫作使高行健擺脫了濫施淫威的政權重壓,冷銳超然地反思,脫穎而出。200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百年來,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超越新加坡

郭建超館長問他,您這兩天講我們應該超越新加坡,是甚麼意思?高行健笑道,新加坡文化界的朋友很多,他們對這個問題思考很深,我的觀察應該說是非常膚淺的,但不妨提出一些看法。

新加坡是最小的國家之一,在這樣的國家裏,民族主義很難有生存的餘地。新加坡處在歷史的、地理的、傳統的、東西方文化、跨國文化的交點上,因此,在這個交匯點上應最具有一個開放的態度,這也是新加坡的有利條件。

他提到本地宗教和諧,「這是知識界、文化界,包括新加坡政府的基本態度,而這種態度下,自然是應有超越的文化藝術。」

郭建超館長說,超越文化,不是為了顛覆、挑戰文化。看了高老師捐贈給美術館的《晝與夜》,體會到甚麼是自我,甚麼是自由。讓我們超越新加坡。(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五日電)和華人首位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合作「對話與反詰」、「逃亡」、「生死界」等作品的法國馬戲劇場先鋒菲力普‧高達(PhilippeGoudard),在高行健的推薦下,和台灣戲曲學院綜藝團合作演出「漂流馬戲集」;高達希望透過這計畫讓觀眾發現「馬戲的本質」,看見「馬戲表演者的靈魂」。
  • 正如中國電影人一直想拿卻從未得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國文人也有很深的諾貝爾情結。然而百年來,具有五千年曆史、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險些剃禿掛零,1988年5月,沈從文溘然長逝,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直到2000年高行健摘取了桂冠。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