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經濟增長創下兩年來最高記錄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王怡茹2007年12月26日台北報導)台灣行政院宣佈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創下2年來的最高記錄,貿易出超也達到26年來最高。行政院同時表示,物價上漲是受到國際經濟的波動。但是學者認為國際因素的影響並不大,而且台灣外部經濟表現沒有帶動內部的消費,使得民眾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

台灣行政院長張俊雄12月26號主持年終記者會,公佈了2007年最新的經濟指數:台灣經濟成長率預計將達到5.46%,比預期的4.6%高,是2005年以來的最佳成績。2007年1到11月的平均失業率為3.92%,創下7年以來同期次低記錄。

行政院公佈的數據表明,2007年11月的外匯儲備達到2701億美元,刷新記錄。1月到11月貿易額明顯增加,出超達到251.7億美元,是16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儘管行政院公佈的經濟表現亮麗,但是國民薪資並沒有上漲。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報告指出,到2006年為止,已經連續5年有將近8成的企業沒有為員工提高薪資,估計2007年將延續同樣的趨勢。此外,民間還感受到強烈的物價上漲壓力。2007年10月份物價比去年同期上漲5.33%,創下13年來的最高記錄。行政院院長張俊雄解釋物價問題是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

張俊雄說:“就在整體國際物價衝擊裡面,原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我們99%要靠進口,要擋住世界物價的衝擊,這一點當然並不是市場經濟能夠辦到的。”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彭素玲認為國際因素的影響不如預期。她認為,美國次級房貸對台灣股市僅造成短期的波動。而台灣有油價控制的管道,加上內部需求降低,和廠商自行吸收成本,使得國際油價和物價提高對台灣造成的衝擊並不大。

彭素玲說:“美國房貸、國際油價可能有相對的影響,但是不是那麼明顯。今年下半年的物價從10月之後有比較明顯地漲,但是主要原因是天災因素。真正單純是油價造成的壓力是相對有限的。一方面政府有中油管制的管道,另一方面民間消費還沒有起來。中間商自己吸收了成本,因為價格一調漲,民眾的消費就減少,市場就萎縮掉了。”

*民眾未感受經濟增長利益*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彭素玲也指出,貿易出超顯示台灣製造業和電子業出口強勁,但是消費水平、服務業和基本薪資等內部表現不佳,使得民眾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率的利多。

除了經濟成長之外,兩岸貿易額也迭創新高。台灣行政院院長張俊雄指出,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占總出口比例從2000年的24.4%,增加到2006年的39.8%。2006年官方數據顯示台商前往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549億美元,但是估計總金額應該高達1500億美元。張俊雄認為兩岸貿易過熱,台灣對中國大陸依存度過高。他說,兩岸過去是產業分工,現在是競爭關係。

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表示,未來兩岸金融開放勢不可擋,但是兩岸主權爭議不僅造成現在的障礙,也將成為新總統的難題。邱義仁說:“只要兩岸金融機構監理制度能夠建立,我們在那邊設的辦事處遲早能夠變成分行,中國大陸金融機構來台灣設分支機構也會實現。但是雙方都有主權的堅持,讓不錯的構想都會遭遇障礙。兩個總統候選人都提到要開放。講開放很容易,如何開放才是問題。進行了這麼多年的開放措施,雙方最後都卡在主權的問題。”

至於目前熱絡的中國主權基金,邱義仁主張必須要積極管理。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蔡瑋認為,民進黨政府對中國的疑慮,可能牽制民進黨籍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兩岸開放主張。

蔡瑋說:“民進黨現任政府的主張從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到現在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看起來又是往收縮的方向走。這種做法和他們的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主張背道而馳,他們要如何取得平衡,是必須考慮的。”

蔡瑋指出,中國大陸目前的投資環境正在變化,新的勞動合約規定使得台商考慮轉進東南亞國家,台灣政府應該利用此一情勢加緊吸引台商回流。

在台灣行政院回顧台灣2007年經濟表現的同時,台灣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對2008年台灣經濟提出展望報告。報告指出明年台灣有高度不確定性,加上所得分配兩極化發展,企業投資意願薄弱,估計2008年經濟成長率為4.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