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一梟:以東海述古之道,解囚徒空前之困

——怎樣擺脫囚徒困境?

東海一梟

人氣 7

【大紀元12月30日訊】一

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於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坦白或抵賴。然而,不管同夥選擇什麼,每個囚徒的最優選擇是坦白:如果同夥抵賴、自己坦白的話放出去,不坦白的話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夥坦白、自己坦白的話判八年,不坦白的話判十年,坦白還是比不坦白好。結果,兩個嫌疑犯都選擇坦白,各判刑八年。

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的故事。怎樣避免、擺脫戓者走出囚徒困境?中西學者作了許多研究,皆不過以盲引盲。沒有人真正地「走出囚徒困境」。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在其著作《合作的進化》中探索了經典囚徒困境情景的一個擴展:他通過分析高分策略,指定了策略獲得成功的幾個必要條件,其中之一是友善:不要在對手背叛之前先背叛。但是,阿克斯洛德主張,成功的策略必須不是一個盲目樂觀者,要報復。成功策略的另一個品質是必須要寬恕。雖然它們不報復,但是如果對手不繼續背叛,它們會一再退卻到合作。最後一個品質是不嫉妒,就是說不去爭取得到高於對手的分數(對於「友善」的策略來說這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友善」的策略永遠無法得到高於對手的分數)。因此,阿克塞爾羅德認為自私的個人為了其自私的利益會趨向友善、寬恕和不嫉妒。

但是羅伯特的結論是多次重複的囚徒困境結果。當博弈被反覆地進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欺騙的動機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如果是單次發生的囚徒困境,結果就不一樣。

羅伯特研究的重要結論之一「友善的傢伙能先完成交易」是對的,但這種「友善」必須博弈反覆進行才能達至,只適用於重複的囚徒困境。羅伯特並沒「走出囚徒困境」。

其實,友善、寬恕和不嫉妒都屬於仁德,公平報復可歸於義德,公平報復與寬恕結合,正是中庸之道。仁、義與中庸都源於人之本性。利他行為的機制不一定要「從最初純粹的自私機制進化而來」,明心見性之人或道德修養較高者,自然而然會作出道德又智慧選擇,不會「在對手背叛之前先背叛」,從而作出友善的利他行為,最後「奇蹟般地」產生了利己的效果。

如果兩個人都是致得良知、彰明本性的「性心中人」(不僅僅是「性情中人」,因為本心本性是人人相通相同、金剛不變的,情則充滿變數,不可靠),自然都會作出既道德又智慧的最佳選擇,絕對可以避免「囚徒困境」。明見心性極難,舉世難覓,但只要兩個人道德修養較高,利他精神充足,也基本可以避免「囚徒困境」。

如果一個道德修養較高另一個道德修養較低,能否突破「囚徒困境」,難以確定,但可能性依然很大。因為道德較高者形象往往比較好,智能也會特別高強,客易令男一個囚徒產生一定的信任敬重以及畏懼感,比較容易作出「抵賴」的選擇。道德較好,人不忍欺,智能高強,人不敢欺也。

《史記‧滑稽列傳》有「三不欺」說:「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魏文帝曹丕與大臣談論,將三種「治」法歸結為「任德」「任察」和「任刑」。德是仁德,察需智慧,刑屬法律,儒家是可以將三者圓滿統一在一起的。如果仁智勇皆備者落入囚徒困境中,也容易令人不能不忍不敢欺之,從而取得「皆大歡喜」的雙贏結果。

從上述分析可見,道德與利益、自已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在儒門中是可以取得一致的。要破解這個困住了中外學者的囚徒困境,道德既使不是唯一、也是最佳「手段」。

在囚徒困境中,最糟糕的是,兩個人都是道德極其低劣、智慧尚未開發、只有小聰明的小人渾人利己主義者,那就必然陷入囚徒困境。兩個壞蛋傻蛋不管怎麼弄,很難弄出個好結果來。

需要說明的是,「心性中人」在良制良法之下不會成為「嫌疑犯」,成為「嫌疑犯」也不是「有罪」——「性心中人」或許可能犯法,絕對不會犯罪,更不可能對自己的罪行進行抵賴(道德修養較高者,縱不慎犯罪,也不會抵賴)。所以,本文把「心性中人」「放進」囚徒困境,只是一種假設。
2007-12-27東海老人

──轉自《自由聖火》(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佳要形成勢頭 讓中共不能收回自由
薛振標、東海一梟:探望楊在新
竹城:光明的「囚徒」
【投書】:受騙醒來說經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