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藥棒療法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概述」

  藥棒療法是用特製的木棒蘸上配好的藥液,在人體適當的穴位上進行叩擊,使拘急之經脈柔潤,閉阻之經脈暢通,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的一種方法。

  公元1742年,清年吳謙等編纂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外治法篇》有「振梃,即木棒也,長尺半,圓如錢大,或面杖亦可。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用此梃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的記載,可謂是藥棒療法的最早記述。民間尚有「神棍」、「魔棍」、「打棒子」、「敲膀子」等稱謂。今人童三元氏等依治療部位不同,使用不同形狀之木棒,並蘸藥液用不同手法叩擊,使這一古老療法重放異彩,治療範圍擴大,療效較前優越,深受病者歡迎和醫家重視。

  「基本內容」

  1.配製藥液:取川烏、草烏、沒藥、三七、細辛、乳香等適量按常法入白酒內浸泡後濾液備用。

  2.制做藥棒:以梨木或棗木為原料,根據叩擊部位不同,製成長22-50厘米不同形狀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

  3.穴位選擇:

  (1)取穴原則:根據受累關節不同,遵循三條原則。即以痛為腧,由點到面;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經筋結聚處取穴。

  (2)常用穴位:肩部有肩腢、肩髎、巨骨、秉風、臂臑、肩貞;肘部有曲池、肘髎、天井、手三里、少海、支正;腕部有腕骨、陽溪、陽池、神門、養老、太淵、外關;髖部有環跳、居髎、承扶;手指部有指邊(即各指關節處);膝部有犢鼻、陽陵泉、膝眼、鶴頂、照海、陰谷、委陽、臏中、臏緣;踝部有丘墟、解溪、崑崙、跟平。痛甚,加腎俞、足三里、曲池、阿是等穴;發熱加豐隆、大椎。

文章來源: 1kooo-康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