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3病人做通波仔後死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6月20日訊】3名患有「嚴重心肌梗塞」的病人,上月底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通波仔」手術後,出現併發症及器官衰歇死亡,院方已經將3宗個案呈交死因庭跟進,並向家屬致以慰問。有心臟專科醫生指,急性心臟病手術的死亡風險高達50%,但有嚴格程序監察。關注病人權益的組織就促請醫院管理局加強對前線醫生的監督。
該2男1女心臟病人,年齡由46歲至99歲,於上月底因為心肌嚴重梗塞,在伊利沙伯醫院做「通波仔」手術,結果因為出現併發症及器官衰竭,搶救無效死亡。院方發言人說,3人是因為情況緊急而做手術,醫生事前有向病人及家屬詳細解釋手術的作用和風險,後得家人同意才進行手術。
伊利沙伯醫院昨日發表聲明指,3宗個案屬個別組群事件,不牽涉個別醫生醫術、能力或其他安全問題,毋須暫停醫生的手術職務。
院方發言人說,伊院心臟科由9名醫生的團隊組成,不存在部門人手問題,過去1年沒有醫生流失,負責主理這類手術,包括以上3宗手術的主理醫生,都有15年或以上經驗的資深心臟專科醫生,可以獨自為病人進行手術。另外,醫院的心臟科每星期舉行審核會議,檢討和調查所有手術後死亡的個案,該3宗個案將包括在內。
發言人又強調,伊利沙伯醫院的每位心臟專科醫生,每年平均進行約200至300宗「通波仔」手術,並依照既定機制,確保水準及安全性。去年伊院「通波仔」手術整體死亡率是0.6%,與公立醫院整體比率相同。
有心臟科醫生說,病人年紀大或身體狀況較差,血管脆弱,都不宜做「通波仔」手術。
身兼醫學會會董的心臟專科醫生黃品立說,緊急心臟病發者「通波仔」手術死亡率高達50%,施行手術時都會有資深醫生及護士在場監督,並有應急程序及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關注病人權益的團體就指,近年醫療服務質素下降,可能與醫院資深醫護人員不足有關。團體促請醫管局改善待遇,挽留醫生,並即時採取措施加強對前線醫生的監督指導。
公立醫院過去3年的急性心肌梗塞及心臟休克病人死亡率分別是6.3%及21.6%,與國際標準相符。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羅冠聰母親公屋被房署收回
香港大成小學2026年將停辦
港氫能發展策略︱謝展寰:明年上半年提修例規管
港私營露營場地4成疑違規發展 消委會促監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