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古代湯劑的包煎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現代包煎主要用於一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一般是採用紗布袋裝好,再與其他藥物同煎。常見的需要包煎藥物有灶心土、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車前子、蒲黃和多種散劑。有學者進行分析,包煎的目的有:為防藥物飄浮而充分煎煮需包煎;為防異物混入湯液需包煎;為防湯液稠化、糊化而包煎;為防藥液混濁而包煎。

古代用於包煎藥物的器物一般是絹製成的(清以後有夏布),名絹囊、練囊、絹包、絹袋,或直稱藥囊。最早的絹袋多數是用於浸藥、泡酒、外用等。《本草經集注》就指出:「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瀝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作散服。」(《本草經集注》•序錄上)古代最早記載包煎的書籍尚未考證,《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范汪》療石淋方又方,「取車前子二升,用絹囊盛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頓服之,移日又服,石當下也,宿勿食服之神良。」並注明《肘後》《千金》同。(《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七•石淋方一 十六首)可見這種包煎車前子的煎法至少在晉代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方法還出現在同書卷第三十八,療石淋狀如碎沙石下者方。「車前子(二斤,以絹囊盛)上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經宿空腹服之,即石下。」(《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八•石發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證類本草》引《外台秘要》又方:「治石淋。車前子二升。以絹囊盛,水八升,煮取三升。不食盡服之,須臾石下。」(《證類本草》•卷第六•車前子)但所引其他車前子方都沒有包煎,可見當時包煎並不嚴格。這是宋以前罕見的包煎湯劑。

明初的《普濟方》中收載了一則來自《聖惠方》的半夏散,其中有旋覆花半兩,並注明「以絹包煎」,檢 閱現今流傳版本的《太平聖惠方》,在卷第六十九治婦人風痰諸方中查到該方「治婦人風痰氣逆、胸膈壅悶、難下飲食半夏散方」,方劑藥物組成及煎服法如下:「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前胡(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旋覆花(半兩),大腹皮(一兩,銼),桂心(半兩),人參(三分,去蘆 頭),白術(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半兩,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其中並未提到旋覆花需要包煎。現已無從查明是《太平聖惠方》在傳抄過程中失載,還是後代醫家的補充了。不過宋代確實很少有藥物被記載應該包煎的。在宋代方書中包煎藥物有磁石、乳香等,在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有一首白蒺藜茅根粥方,是治療老人熱淋、石淋的食療方,其方劑藥物組成及煎服法為:「白蒺藜(一兩,包煎),鮮茅根(二兩),粳米(一兩,淨淘)。上三味,先煎白蒺藜鮮茅根,以水兩碗熬取一碗半汁,過濾去滓,下粳米煮粥一碗,空心頓服之。日服二次,至病癒為度。」其中的白蒺藜採用了包煎。

至《本草綱目》時有石膏、石硫磺、艾等需要包煎。清代以後包煎多了起來,並且在方書中也解釋了理由,如《得配本草》中就指出旋覆花要「去皮蒂蕊殼,蒸用。入藥須絹包煎,恐妨肺而反嗽。」《驗方新編》指出馬勃需要包煎的理由:馬勃「系喉科最要之藥,馬勃必用綢絹包煎,用線紮好,以免煎出如同糊粥令人難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關於車前子、旋覆花等常用包煎藥物是否有必要的問題在中醫藥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有人做實驗證明,經包煎後煎出的藥有效成分降低,但目前此說尚無定論。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