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生活文化:新世代的緩慢奢侈(下)

北歐設計中最為極簡、最具詩意的芬蘭設計

涂翠珊

人氣 4

從編織嗜好到個人品牌


拉普蘭一體成形的木杯

近年來,年輕人也流行起學編織,編織俱樂部到處成立,愛好編織的同好相約在公園、或某購物中心角落一起編織,與編織相關的部落格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在網路上蔓延,每逢耶誕月,到處都是可以購買手工編織的市集,人們用溫暖毛料織成的五彩編織,是白色雪季裡的醒目配飾,讓寒冬也感覺溫暖。女人愛編織還不稀奇,酷少年愛編織才有趣。

很多成日踏著滑雪板呼嘯而過的逍遙少年,在運動的嗜好之餘,也喜歡自己編織帽子。芬蘭冬季長,大部分人都有戴帽子(beanie)的習慣,年輕的少年自己織出的帽子,充滿個人風格,耍酷之餘,還可以賣給別人。一個玩滑雪板的少年,幾年前原本只是要織一頂與眾不同的帽子給自己,沒想到同伴們看了都很喜歡,一傳十十傳百,跟他買帽子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成立了名為「怪異」(Outo)的手工織帽公司,編織已經從他的嗜好變成個人設計品牌,上網看他的留言板,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造訪,訂購帽子。

而設計產業人士,也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maker)的風潮,在網路上建構空間「thinglink」,鼓勵人們把自己製作的工藝品或設計品放到網站上,每一件「物品」,都有一個「link」,廣邀各國部落客自由連結物品,針對物品發表感想。


來自生活的工藝

安靜與從容的奢侈

手工藝不只是傳統、是潮流,還是未來。芬蘭的研究指出,手工藝家的作品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消費者開始渴望手工製品的獨特風格,及其所象徵的生活風貌,而工業設計公司也會在產品設計流程中,更重視手工藝的技術。

其實,今日名揚世界的芬蘭設計品牌,許多都是手工藝的深厚傳統與現代工業設計方法的美好結合,芬蘭的設計大師們,當年除了把Iittala工藝品推向國際之外,自身也是傑出的工藝家,難怪芬蘭人樂於掏錢購買好的手工藝設計品,因為手工藝與設計是民族的重要傳統,也真正受到人們的尊重。今日如Iittala、Arabia等設計品牌,仍保有傳統工藝精神,在大眾消費產品之餘,也同時製造獨特的藝術設計品,因為這些由設計師個人創意出發的作品,不僅是工業產品的靈感泉源,也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比方對芬蘭設計及知名品牌Iittala都有重要貢獻的芬蘭設計大師Tapio Wirkkala與Timo Sarpaneva,當年都同時設計給大眾市場的消費用品及工藝藝術品,而新生代的設計師,彷彿也延續著工業與工藝相輔相成的傳統。

近年來受到注目的陶瓷設計師Nathalie Lahdenmaki,從1999年起開始為Iittala、Arabia設計陶瓷及玻璃生產用品,她也同時在自己的獨立工作室裡,創造獨特的工藝品。

她曾在雜誌訪談中,道出這兩種不同生產方式在創作上的差異:工業生產的作品,在設計時必須先做很多思考定位的工作,根據產品用途,決定尺寸大小、材料厚薄度等,並嚴格遵守這樣的規則與定義;而個人工作室生產的獨特作品,就可以自由地從材料本身的特性出發,讓形狀與美感從材料與雙手的呼應中誕生。她常在陶胚進窯前,輕輕推捏邊上一角,讓每個作品都有獨特的不對稱之美,尊重材料,哪怕有缺陷錯誤,也可以把它變得很美好。


Nathalie_kumiko2

Nathalie的作品在過去幾年來,十分密集地獲得國內外各項展覽的邀展,除了曾在2002年法蘭克福的Ambient Fair中得過Design Plus獎項之外,也曾兩度在日本Mino舉辦的國際陶瓷設計比賽中獲獎。她的作品拿在手中,出乎意外的輕,那份輕盈,與薄得近乎讓人感覺透明的邊緣,美得讓人屏息。僅管每一份作品都獨一無二,整體擺放起來,卻和諧美麗。

她曾這麼形容自己的設計理念:「我關注材質本身的質感與特性,以及不同顏色、不同表面質感之間的平衡。作品的美感與功能很重要,然而同樣重要的是人將作品拿在手上的感覺。飲食本身,是柔軟的奢侈。」她也曾在雜誌的訪談中說:「如果我的作品中有任何我想表示的感受,那就是一份從容。那是我所能表現的,最美好的事。」

我喜歡她所說的,柔軟的奢侈,和那份乾淨的從容,這彷彿象徵了手工藝背後蘊藏的一種生活態度。有人說,編織與手工藝之所以在新世代裡重新受到人們喜愛,正因為高科技的發展,讓人心渴望緩慢,這來自生活的工藝傳統,不僅讓人得以在生活中重新創造,也在使用設計用品之餘,得以重新凝視一種逐漸被遺忘的生活步調。緩慢地品嘗生活,或許正是高科技發展的文明背後,最讓人嚮往的奢侈吧。@

摘自:《 Pure Finland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芬蘭生活文化:新世代的緩慢奢侈(上)
芬蘭生活文化:Globe Hope讓環保創意躍上時尚舞台
芬蘭生活文化:穿衣服 讓人思考生活
如果你經常凌晨1點以後才睡覺 看看這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