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戰爭之後 台灣NGO柬埔寨希望工程專題七

戰爭造成20年文化斷層 需更長時間彌補(二)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馮昭貢不省二十六日電)在曾經被戰火覆蓋的大地上重整家園,貧窮、飢餓與驚恐的記憶猶在,比從零開始更難。1993年起,柬國政府採開放政策,准許華僑重組僑社,幾經波折,終於也同意華人重新辦理華語學校。

但部分華校已是三、四十年前的舊校舍,硬體早在戰火摧殘下千瘡百孔,貢不省白馬市的明德學校甚至被夷為平地;新建學校則礙於經費,幾乎不可能有完善設施,師資和教科書也幾近於零。

柬校免學費,但華校必須自籌經費,依各地生活水準而異,一學期學費約三十至五十元美金,少許的學費甚至不夠學校基本開支,卻成了貧困兒童入學障礙,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協會於是透過發放貧困華裔助學金,幫助窮孩子上學。然而部分偏遠華校學生數少,即使有了學費依舊入不敷出,知風草協會又提供教師津貼和培訓補助,直接幫助偏遠華校聘用及培養在地師資。

要彌補戰爭造成的二十年文化斷層,不是用另一個二十年就能完成。

從最初為校舍發愁,十多年後的今天,偏遠華校的師資依舊不足,簡陋校舍又不敷使用。位於邊境的祿山公益華僑學校於八年前建校時周圍一片荒涼,辦出績效後,甚至有越南華裔學生每天騎半小時單車跨境上學。學生增加,教室卻不夠,校長宿舍搬到廚房一角,一名老師也只好改住教室。

祿山柬華理事會會長謝理坤說,理事會有意買地擴建校舍,沒想到旁邊的地主開價就是一萬美金,理事會好不容易籌到五千美金,最近前方通往越南的路拓寬,地又飆漲到二萬美金。

更不用提,外面的世界已進入電腦化時代,而柬埔寨的孩子,可能連一套教科書、文具都買不起,更遑論接觸電腦,這裡教育工程亟需外援。

幫助他們很簡單,大約新台幣一千元就能幫助一名孩子註冊上學;捐出身邊堪用的二手文具,可以讓孩子練習寫字;集合眾人力量,更可以幫助他們改建水泥校舍,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經歷一千餘公里的家庭訪問過程,沿途看到戰爭之後的柬埔寨經濟窘困,廣大土地的人民連生存都出了問題,每位申請助學金孩子的眼神裡,莫不透露出希望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機會在哪?過去數十年,教育改變了台灣,楊蔚齡說,也唯有教育,才有機會改變半世紀後,柬埔寨這塊戰地人民的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