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戰爭之後 台灣NGO率先入柬人道救援(二)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5日報導】戰爭之後 台灣NGO的柬埔寨希望工程專題一(中央社記者馮昭金邊二十五日電)台灣與柬埔寨長年無邦交,沒有政府的力量與經費當後盾,知風草文教協會創辦人楊蔚齡憑著「一點露就有機會培育一枝草」的傻勁,從託人將數百元美金帶到雲西和逢咋叻等偏遠華人村落,資助華校復校工程開始,接著於1995年籌備成立「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協會」。

十五年來,超過一萬名華裔子弟因為有來自台灣的資助而能上學,不僅能說母語,也能讀寫中文,如今更因為中柬雙語能力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賺錢改善家庭。知風草協會又將救援對象擴及更貧困的柬人家庭,開辦流浪兒童之家、鄉村職訓中心和都巴薩柬文學校。

在台海兩岸對抗情勢下,動輒以爭取外交績效為前提,以政府為主體的援外計畫往往有太多政治利害,擺脫不了「金援外交」的框架。

相形之下,以人道為核心價值的NGO雖然經費不寬裕,卻有人情味。知風草協會服務據點之綿密,引起中國駐柬使館緊張,前些年發動華文媒體發表評論,指台灣當局採行「鄉村包圍城市」策略。楊蔚齡無奈表示,其實知風草沒領過政府補助,否則也不用年年為了新台幣一千多萬元的經費發愁。

二十餘所受助華校北達寮國邊境,往南到越南邊境,向東是泰國邊境,沒有高速公路,甚至沒有柏油路,三名工作人員、一部車,晚上就近投宿一間美金五元(約新台幣一百六十五元) 的小旅館,知風草的年輕社工,年年以極簡的方式,完成至少一個月、路途長達三千公里的巡迴訪華校旅程。

如此長途跋涉只因為貧困華裔助學方案涵蓋助學金、教師津貼與培訓、硬體建設等眾多項目,為妥善運用每一塊錢捐款,知風草社工每年利用寒暑假家庭訪問,實地了解受助學生和學校辦學狀況後,才敲定下一年度補助金。

2007年暑假,中央社記者加入這個年度旅程,探訪這塊曾經被血淚、地雷掩蓋的大地,走過和平與戰爭的華人村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