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為平埔台灣人(三)

腳底下的「平埔世界」

邱尚德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9月13日訊】歷史還不只會寫在臉上。尋找平埔人故然可以到目前熟知位於埔里、台南、高雄、宜蘭的平埔聚落以及屏東、花蓮、台東、苗栗等縣的平埔後裔群居的社區。但是平埔元素也表現在剛剛提過的契字古文書還有原籍地名、家族姓氏、家族歷史相關的墓碑與神主牌、信仰祭儀、歌謠等。除此之外,腳底下的土地才真正封存著過去平埔人的生活。

既然平埔遍佈自台灣東北部到南部的平地,無庸置疑地,已成台灣人口密集區的西部平原底下將是迄待發掘的平埔世界。其實如何能兜上文獻記錄的平埔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特別是出土自接近近代以來的遺址之間的關係,也是學者們的研究興趣。

舉例而言,工程會勘中已經發現有文化遺址的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去年就正式開始了考古發掘的工作。這座位於西寮被稱為「西寮遺址」的地點正是距今一千五百年至六百年前西拉雅人的居住地。雖然興建中的工程將延至九九年通車,但愈發掘面積愈顯更大已確定有八百多萬平方公尺的「西寮遺址」曾同時住有三千多人,不僅榮登了台灣迄今所發現的最大史前文化遺址,也應該是台灣史前時代相當可觀的「大都會」。

更有趣的是,即使根據荷蘭人留下的檔案資料僅顯示西拉雅聚落有八百到一千多的人口,但與當時其他人群才只有兩百多人口的聚落比起來,學者已經發現到西拉雅聚落大規模的特點了。看來,台灣地底下還藏有不少像這樣令人大開眼界的奧秘,而且它就貼近我們的鄉土。

考古遺址的命名即為一例。因為考古遺址多依據遺址地點的最小地名來命名,所以它的在地性就連接了當地居民與居住地過去的歷史。北台灣的人對於位於八里國家二級古蹟的十三行遺址應該是耳熟能詳,這歸功於在遺址上興建的以展示考古工作成果、發揮鄉土教育與休憩功能的十三行遺址博物館。十三行遺址的煉鐵遺跡使得遺址主人的凱達格蘭人展現了先民利用金屬的技術與發展,而遺址的命名即來自於這是所在地八里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庄。

出土的文物往往更能表現出過去與當代的連接。如果您是宜蘭人,您可能對縣境幾個著名的噶瑪蘭人生活遺址不會陌生,像是一千三百年前迄今的淇武蘭遺址就被認定是文獻記錄中的淇武蘭社。考古學家指出淇武蘭遺址出土的雕刻文樣與目前可見到的收藏在博物館的噶瑪蘭文物相似度之高,簡直就是如出一轍。

住在南台灣的人們可能聽說過分布在台灣西南地區,以蔦松遺址為首的許多西拉雅人生活遺址的蔦松文化。當初能被判斷為西拉雅遺址的證據正來自眼尖的研究者發現出土的陶製鳥頭狀器獨特的造型可能就是用來裝飾西拉雅宗教聚所「公廨」屋脊兩側上的假鳥。

東部更是蘊藏這許多有趣而難解現象的地區,還得突破我們目前對台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認識的架構。例如,即使阿美、卑南就不是住在山地卻也不被視為「平埔」。還有最近考古學家已經發現聞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巨石文化遺址透露出移民由海岸、平原、縱谷一路向山區的遷移過程,要探求巨石文化源頭之謎或許還得走出台灣,由東南亞等地類似的文化遺址甚至是現地居民的生活與信仰祭儀等方面去尋找答案。

當然這樣說來就道出了台灣豐富的過去或許還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除了巨石文化之外,許多遺址也確實出土了明顯看來就不是先民製作的物品,而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同時先民對舶來品情有獨衷的程度也不輸於現在的我們。來自對岸與南方、歐洲等海外的物品與技術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陸續可以在台灣的許多遺址地發現。

撇開貿易珠與銅錢等不說,就說說大多數遺址都會出土的陶器。考古學家指出明代中葉的海禁造成中國硬陶、瓷器輸入縮減,使得已經習用這類器皿的北台灣沿海居民還得回頭重新製作拍印紋陶器。這個現象更呈現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與外界不斷交通與貿易的地方,並非是個孤立的島嶼。或許再了解更多住在這塊土地過去人們的前塵往事後,我們會有更開闊的心去看待現在,也看到未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姚明募款違反協定 陸委會關切
馬英九上午造訪屏東原住民鄉  下午訪雞農
台北縣原民社大開學  落實原住民終身學習
台東原住民餐廳 人氣超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