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新 「群眾力」成為未來新寵

唐浩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1月12日訊】 凌晨兩點,空中舞著雨絲的香港街頭。

「一個功夫高強的華人警探。」剛下戲的華哥,領著幾名幕後同事,收工後來到火鍋店裡宵夜。

「和女友手牽手,在河邊散步。」華哥剛把故事起了頭,一旁的小寶迫不及待地接上一句。

喝了口熱湯的全哥,哈哈大笑說:「他們意外闖進時光隧道,回到了戰國時代……」

80年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年產200部電影。這種群體接龍、集思廣益來創作劇本的方法,是因應電影工業需求的生產策略之一。

一人計短,多人計長。從群眾的力量與點子裡尋找創新的動力,這種大眾創新(mass innovation)的思維,如今漸漸普及應用在當代的企業經營與管理。

維基百科、widgets、電視節目、集體小說創作等,處處可見大眾創新的影子。

如此火熱的大眾創新,究竟是什麼?

大眾創新1〉重視群眾力

去年《Economist》的創新專題報導宣告,「大眾創新的年代」已經悄悄來臨。

大眾創新認為,社會裡的每個成員,都擁有獨特的創意和能量,政府和企業要如何凝聚、運用這股群眾的力量,將左右未來成敗。

《TIME》2006年的年度風雲人物,頒給了「You」,正是對這股群眾力(people power)的肯定。

像人氣最旺的影音網站Youtube,每天不重複的訪客數1,000萬人,上傳的影片300萬部,被觀賞的影片高達1億部。如此強大的產能,正是來自無數「You」的創意匯流。

群眾力,無疑將是未來幾年最熱門的關鍵字。

大眾創新2〉重視員工創意

基層員工,也是珍貴的創意寶藏。

IBM的《2006全球CEO大調查》發現,企業的重大創新發想,最多是來自旗下員工,比例超過4成。

管理思想家左哈(Danah Zohar)也反覆強調,第一線員工的豐富實戰經驗,經常累積各式各樣的獨門知識,就連CEO都未必知悉。

歐洲營造業數一數二的藍圈(Blue Circle)水泥公司,曾因為水泥運送成本過高、造成虧損,一度打算裁員。

但在和員工開誠布公溝通後,一名老駕駛向主管建言,將水泥車油箱改小,減輕油料重量,不僅減少耗油又可多載水泥。

基層駕駛一句話,竟讓整個企業轉危為安,保全所有員工生計。

善用公司旗下員工的群眾力,他們將成為公司最佳的智囊團。

大眾創新3〉強調群眾思考

不僅重視群眾的力量與創意,大眾創新也強調「從群眾角度來思考」。

美國報業從90年代起便陷入劇烈下滑的頹勢。但是,一些中小型報紙卻逆勢上揚,贏得更多的讀者和聲望。

關鍵是他們採用一種新的報導策略:公共新聞報導(public journalism)。

簡單地說,報紙先向當地居民徵詢意見,了解民眾最關心的生活問題或公共議題是什麼。在過濾彙整後,由記者代表民眾向政治人物提問,並要求回應。

公共新聞報導的創新之處,在於重視群眾的觀點與感受,協助他們向該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問政,解答群眾的疑惑。

「市長,住在布朗克斯(Bronx)的魯斯先生想請教您,洋基球場遷走之後,這塊區域將有什麼規劃?」
公共新聞報導將每個人視作獨一無二的「思想者」(thinker),真正傾聽群眾在想什麼。它不僅贏得許多讀者、專家的肯定,足跡也踏及全球30多國。

為什麼需要大眾創新?

在社會變遷迅速、產業競爭激烈的今天,企業亟需大量創新,才能因應社會需求的轉變。

「差異化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強調,差異化有二大要素:速度和內容獨特性。換句話說,企業成功的決勝點,在於創新的速度與質量。

但光靠幾個專家、或一個研發部門的傳統創新模式,已經不敷當代所需。

以製藥業為例,1998年,全球投入270億美元研發新藥,有24種新藥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 A)認證通過;但2006年,投入640億美元,卻只有13項藥物通過認證。創新成效每況愈下。

我們需要更豐沛的創新能量。企業必須彎下腰,尋找更多的專家來充實競爭力。

「你必須信任你的員工、客戶,以及其他在這個創新網路上的每個伙伴。你必須信任他們提供的情報和創意,」IBM的CEO帕米薩諾(Sam Palmisano)肯定這項未來趨勢。

「公司應該讓創新流程變得更開放,擁抱外界知識與創意,」曾被《科學人》選為「全球50位頂尖商業與科技領袖」之一的傑斯柏(Henry Chesbrough)教授主張,公司憑自己單打獨鬥,已經難以競爭。必須借重公司外部的知識和資源,來維持創新的優勢。

大眾創新儼然成為世界下一波銳不可檔的大趨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深圳港貨櫃吞吐量居全球第四
走馬瀨20周年慶 規劃新春成年禮
72道年菜  高雄餐旅盛裝全球發表
金價直迫九百美元再創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