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觀察:奧巴馬熱 消融布萊德利效應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1月4日訊】(自由時報駐美特派員曹郁芬/特稿)絕大多數的美國主流民調顯示,雖然麥肯利用最後一個週末奮力反攻,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已勝利在望。多數美國政治觀察家相信,麥肯想要一夕之間逆轉勝需要奇蹟,而被視為可能扭轉局勢的關鍵變數,就是媒體熱烈討論過的布萊德利效應。

種族牌 大選最大變數

所謂布萊德利效應,就是白人在民調中不肯誠實表態,使得一些抵死都不會投票給黑人,但又不願明說的白人選民,最後在投票所裡讓選情翻盤。一九八二年洛杉磯市的黑人市長布萊德利競選加州州長,原本在民調中領先七個百分點,最後以逾一%的差距敗給對手,令人大感意外。不少人將布萊德利的敗選,歸咎於白人選民的種族歧視,憂心同樣的意外可能發生在奧巴馬身上。不過前裡根總統的助理卡奇金在華盛頓郵報撰文,駁斥布萊德利效應根本是不存在的迷思。種種跡象也顯示,黑白之間的種族矛盾,可能使11月4日總統大選翻盤的機會微乎其微。

美國確實存在種族歧視,不少歷史學者和文學家形容,種族問題是美國人心中的惡魔,每逢重大選舉或國家發展的重要轉捩點,當美國人捫心自問「我是誰」?關於種族歧視的辯論必然浮現。

在投票和政治活動上,說明種族歧視存在的最好證明就是一九六五年通過的「投票權法案」。當時許多以白人為主的州仍然透過投票稅、識字測驗,甚至選區劃分的方式,明目張膽地歧視黑人。詹森總統與國會議員合作通過了「投票權法案」,企圖消除許多南方州的歧視性選舉法規。布什總統在2006年7月簽字,讓「投票權法案」有效期再延長二十五年,說明了歧視問題仍然存在。

不過奧巴馬在長達兩年的民主黨初選和大選中,已經多次成功處理種族問題。尤其是他的牧師芝加哥萊特在民主黨初選過程中,發表批評美國種族問題的講道後,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奧巴馬不得不和萊特劃清界線,並且發表了被喻為美國近代討論種族問題最擲地有聲的一篇演說。

奧巴馬的第一本自傳顯示,處在照顧他的白人外祖父母和黑人身分之間,奧巴馬很早就開始面對種族歧視這個美國社會的惡魔。兩年的競選過程也證明,奧巴馬對選民有超越族群的吸引力。許多選舉專家認為,拉丁裔和亞裔的選民這次明顯倒向奧巴馬,再加上奧巴馬成功開發出年輕人選票,這些都導致過去支持共和黨的賓州、愛荷華州和維州等搖擺州傾向奧巴馬。

「形勢比人強」是麥肯今年面對的困境,不過也正因為美國社會根深柢固的種族問題,奧巴馬可能當選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才彌足珍貴,因為為美國帶來改變的不僅是奧巴馬,更是美國選民。

相關新聞
麥凱恩內部民調僅差4% 麥力搏翻盤
美大選財經政見 奧富人加稅 麥減稅
美國總統候選人在關鍵州最後催票
美國總統候選人在關鍵州最後催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