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奉先:《海角七號》在中國禁播的真正原因

呂奉先

人氣 49
標籤:

【大紀元12月2日訊】中國官方宣稱這部片子會挑起中國對日本的仇恨,這完全是謊言。由於中國90後的年輕人大致上都是接受日本動畫、漫畫、遊戲之下成長的,所以「反日」在中國早就開始喪失其愚民效果,反而是「台獨」取而代之成為中共愚民的主要手段。中共配合國民黨長期妖魔化的結果,塑造出了台獨大魔王陳水扁,在中國愚民心目中裡,其邪惡程度超出列寧、史大林、希特勒、毛澤東的總和,什麼「南京屠殺」早就拋之九霄雲外,於是「反日」開始走向「保釣」這種日漸式微的後塵。

因此在陳水扁羈押後,中國愚民喪失了宣洩口,開始反思自身制度的荒繆,對中國制度的不滿情緒開始增加;加上近來中國內部的群眾抗議事件越演越烈、楊佳案等所帶給中國人對政府的不信任感達到新高的這時候,《海角七號》的純樸更會增加兩岸認識沖淡愚民的效果,甚至是吸引中國人嚮往這種生活而增加暴動頻率與幅度。若事態演變如此中共所構築的外在壓力的這個謊言就會逐漸被破解,人民的矛頭將指向統治階級,這是中共所不願見到的。

這才是《海角七號》在中國禁播的主因,再找到愚民的新藥方之前,這種促進兩岸和解的片子根本不可能在中國播放。由此可見馬政府寄希望於中共解決兩岸問題,是極端愚蠢而且不負責任的作法。然而國民黨立委帥化民卻在這時候跳出來替中共粉飾這個謊言,若不是無知,就是早已經淪為中共同路人。

附:
網文: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看一遍《海角七號》

一個臺灣朋友跟我說,「《海角七號》讓我更愛臺灣了。」我說豈止是讓你更愛臺灣,連我看完之後都更愛臺灣了。說這話的時候我的心裏不無羡慕和嫉妒,因為我在想,在我的成長過程裏是否有一部讓我看後更愛祖國的電影,仔細分析了一下,記憶裏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電影,似乎都在試圖讓我更珍惜某黨的恩賜(而且現在回過頭來看,用暴力來宣揚愛,在人們腦海裏留下更多的其實是暴力情緒)。能讓《海角七號》這樣一部電影成為史上華語片票房冠軍,這是臺灣人民的驕傲,自然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真正的浪漫主義前提是個性的解脫和釋放,所以就像拿不出像樣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樣,中國當代文藝作品也很少有純正的浪漫主義,當代中國人背負的壓力實在太沉重了,只能靠古代武俠題材來虛構一個浪漫主義世界。從電影上來說,大陸這邊就不用提了,香港電影所謂的浪漫主義大都建立在拜金和暴力之上,臺灣瓊瑤式的浪漫主義建立在中國沉重的家庭倫理道德之上,兩者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浪漫主義。從這一點來看,說《海角七號》是中國電影現代浪漫主義題材的第一縷曙光一點都不為過。電影裏那群樸實的恒春百姓,雖然生活中也各自面對著諸多的困擾,但他們的人性並沒有因此扭曲,始終保持著善良單純的品質。在從前的中國電影裏,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像「茂伯」那樣,敢理直氣壯地說「我是老人!我有自尊我也會傷心!」的可愛老人;你也看不到一個像「大大」那樣,會用一個吻來撫慰一個男人受傷心靈的老成又不失童真的小女孩兒。看完《海角七號》之後,我想每個觀眾都想生活在恒春——那麼漂亮的一片海,那麼樸實善良的一群人。真正浪漫主義作品,看過會讓你毫不猶豫地感覺想成為作品裏的那個人,並且嚮往生活在作品裏描述的那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電影現代浪漫主義題材的第一縷曙光出現在臺灣也是理所應當合情合理。

截至自目前《海角七號》在臺灣的票房超過了四億台幣,折合人民幣超過一億,對於2300萬人口的臺灣來說,這個數字的產生必定會引發一定的社會性話題,藍綠陣營各自也為該片塗上了一層政治色彩,並且為此爭論得喋喋不休。黨字的繁體字寫法是「尚黑」,我們可以忽略黨派人士為維護自身利益所進行的諸多渲染,作為觀眾我們應該從一個「人」的角度去看待這部電影。如果你瞭解臺灣的真實歷史,《海角七號》會在你的視線和腦海裏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個月我看完宋光宇先生的《臺灣史》後寫過一篇小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fd2010100adr4.html),把臺灣那段讓很多大陸人迷惘的歷史簡略地記錄了一下,在那篇文章的開頭我說「日本對臺灣的佔領不能算是典型的殖民統治,至少和當時其他歐美帝國主義所實施的殖民統治有差別,因為日本從佔領之日起就把臺灣看做是其領土的延續,目的在於把臺灣變成日本的一部分。」這一點和範逸臣在影片結尾處唱的那首《國境之南》相契合——所謂的“國境之南”,並不是臺灣人單純地對臺灣島南部的稱呼,而是當時日本人對臺灣的稱呼,他們把臺灣當成日本國境的最南端。對於片中表現的臺灣人與日本人關係所引發的爭論,我在此引用一個臺灣朋友對一些大陸憤青的評論:「1、臺灣不是被日本征服的,是被中國人送給日本的;2、認為兩個民族在同一塊土地生活50年會連一點藕斷絲連感情都沒有的,大概只有經過文革和GCD洗禮人性才會這麼想——老師防學生鬥,父母防子女鬥,朋友親戚鄰居街坊都得小心被抓到辮子批鬥,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完全只有敵意。」

片中給友子的第二封信裏有一段讓我非常感觸的話,「我是戰敗國的子民,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我只是個窮教師,為何要背負一個民族的罪。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我只是個窮教師。」其實這段話是常識,我們不能把一個族群所犯的錯誤泛泛地強加每一個個體身上,反之也不能把一個個體的錯誤泛泛地強加到一個族群上,我們似乎也都懂得這個道理,上學時讀到古代法律中的「一人犯法全家連坐」時大家都很唾棄,但一旦這種事發生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或者社會環境中時,都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了,不信現在回過頭來看,無論是文革時的成分劃分,還是如今盲目的仇日情緒,犯的難道不是這個毛病?從《海角七號》裏我們感受到的都是愛和善良,當影片最後阿嘉和日本歌手一起唱起《紅玫瑰》的時候,打動的絕對不僅僅是日本人和臺灣人,愛的力量是最強大的,這起碼會讓一部分犯過上述毛病的人醒悟,從而起到開拓胸襟的作用。無論這個數字有多少,這都是件具有長遠社會意義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看一遍《海角七號》。

至於導演魏德聖,他是藍是綠我不清楚,我覺得也不重要,但我敢肯定他是個愛臺灣的導演,而且就憑能拍出這樣一部電影,無論他是藍是綠都值得尊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去年拍的這部短片《塞德克-巴萊》(http://video.yahoo.com/watch/837117/3454947),你會更加肯定這一點。@(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第二屆吉隆坡國際電影節《海角七號》獲最佳攝影獎
海角七號登陸喊卡?台灣片商暫不表意見
海角七號 中國禁止引進放映
「海角七號」大陸禁演?導演魏德聖無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