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時代來臨是好事還是壞事?

人氣 13

【大紀元12月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8年12月3日華盛頓報導)經濟衰退在全球蔓延。越來越多的中央銀行在持續降低利率,對抗衰退。一個零利率的時代正在來臨。對於零利率政策,經濟學家們看法有很大分歧。有人認為這是對抗衰退的正確對策,也有人擔心,這種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會非常嚴重。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新聞社星期二報導說,瑞士國民銀行,也就是瑞士的中央銀行已經成為歐洲第一個施行近乎零利率的歐洲國家。瑞士的基準利率已經下降到0.1%。這是瑞士央行在瑞士經濟出現衰退之後不得已採取的對策。

彭博新聞社的報導還說,其它歐洲央行很可能會很快跟上瑞士央行的步伐,用零利率政策來應對經濟衰退。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恩最近就公開討論過實行零利率政策的問題。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歐洲央行明年會把基準利率下調到1.5%,走向零利率也是可能的。

與此同時,美聯儲,也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行長伯南克12月1日在一個公開講話中明確表示,聯邦短期貸款利率雖然已經下降到1%,但進一步下調依然是「肯定可行的。」美聯儲這樣公開地表明自己的政策立場過去並不多見。在伯南克講話的當天,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的經濟週期日期確定委員會正式宣佈,美國經濟從去年第四季度起就已經進入了衰退。伯南克的講話顯然是為了抵禦經濟形勢的惡化而表明央行的決心。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伯南克的表態是美聯儲準備正式採取零利率政策的一個標誌。這個政策,用經濟學的專業術語說就是「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從美國到日本再到歐洲,零利率政策正在世界主要的發達經濟體中不斷蔓延。

對於零利率時代的到來,經濟學家們的看法很不一樣。

*鮑莫爾:必須如此*

新澤西州的經濟預測機構「經濟展望研究所」的首席全球經濟師伯納德·鮑莫爾(Bernard Baumohl)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說:「我認為,我們要做好準備,世界會在今後幾個月進入零利率的環境。主要原因是,全球衰退是如此嚴重,可能造成的破壞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各中央銀行都必須盡全力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活動。」

鮑莫爾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美國、歐洲就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對經濟的破壞力將會更大。

*霍斯金思:後果嚴重*

但是,還有不少經濟學家對全球進入零利率時代感到深深不安。

美聯儲政策研究專家、太平洋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霍斯金思(Lee Hoskins)對美國之音說:「最大的擔憂是人們不知道零利率政策會引起甚麼樣的後果。美聯儲曾經把利率保持在1%的低水平長達一年多,引起了一些意外的問題,比如房地產市場泡沫和金融槓桿的極度膨脹。日本央行實行的零利率政策引起套利交易和貨幣投機活動氾濫成災,等等。這就是零利率政策的危險所在。」

霍斯金思博士認為,一個國家實行零利率政策就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那麼現在全球這麼多國家共同採取這一政策後果肯定會更為嚴重。霍斯金思坦率地表示,他現在還不好猜測會產生甚麼後果,但是他堅信,一定會有某種嚴重的後果。

零利率政策的目的之一是通過降低借貸成本來增加信貸,刺激經濟,防止出現通貨緊縮。但是,從長期實行零利率政策的日本的經驗看,這個政策目標並沒有實現。日本經濟非但沒有快速走出衰退,反而長期陷入通貨緊縮。

不過,經濟學家鮑莫爾認為,美國跟日本不同。美國不像日本那樣依賴出口,美國消費者也不像日本消費者那樣喜歡存錢,所以美國的經濟活動對利率的反應要比日本經濟敏感得多。因此,他認為,實行零利率有可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鮑莫爾:不可時間過長*

針對零利率政策存在的風險,鮑莫爾認為,關鍵是央行要掌握好加息的時機,千萬不能讓零利率待的時間過長。

鮑莫爾對美國之音說:「走向零利率的最大的擔憂是這個政策持續的時間太長。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形成和破裂,主要原因是聯邦短期利率停留在非常非常低的水平的時間太長。美聯儲應該及早加息,但它沒有,加劇了泡沫。再一個原因是大量外國資本流入美國,也壓低了美國長期利率的回升,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泡沫。」

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再次發生,鮑莫爾希望各國中央銀行要在一旦看到經濟活動復甦的跡象的時候就立即調高利率,而且是大刀闊斧地加息,一次可以提高50個基點或者更多,及早消除經濟學中的過剩流動性。

不過,太平洋研究所的專家霍斯金思指出,利率只是美聯儲對付衰退的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手段是向金融系統注資。在注資的過程,美聯儲已經接手了大量的抵押資產。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規模急速擴大,目前已經超過三萬億美元。霍斯金思認為,在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美聯儲要很快脫手這些資產,收回貨幣將是非常困難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國經研所:美去年12月起陷入經濟衰退
美經濟衰退 美股大跌 考驗新政府
伊戰與經濟失敗 布什認為錯不全在己
景氣差  身心障礙勞工成穩定企業發展磐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