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二氧化碳減量挑戰 核電非唯一選擇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九日電)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關心二氧化碳減量問題,開出「核四廠續建,核一、二、三廠延役」藥方,建議新政府應輔以調整產業結構等政策施行。因應全球暖化,「核電」的確成為部分國家討論採用的方式,但權衡「核廢料」對環境的毒害及興建成本,不少國家改採更潔淨的方式因應。
 
「京都議定書」在2005 年二月生效後,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各國共同的挑戰,「核能發電」因不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法國、英國、日本等「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討論,但真正付諸實行卻只是少數。

原因何在?核能電廠興建佔地廣大,因安全考量須耗費許多水泥、鋼材,耗費驚人,興建核能電廠本身就極不環保;核能發電後產生的核廢料更是現今科學無解的難題,以台灣來說,除了在蘭嶼儲存十萬桶核廢料外,其他核廢料都採現地儲存方式存放在核一、核二、核三廠。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宣傳核電潔淨、便宜的人,卻故意忽略核電廠興建時的不環保及核廢料對環境的危害,「就算是被評為不環保的火力發電廠,徐役後的機具可再回收,土地可再利用,核電廠的機具、土地卻完全不可再利用,成本該如何計算?」。

核能電廠運作還有一項少讓人知的秘密,核電廠的發電量雖然驚人,但開機、歲修都要預留二十天作業時間,讓機組逐漸暖機、冷卻,而機組歲休期間,為維持電力供給,還是必須興建火力發電廠備電。但通常的情況是,電力公司不可能讓火電廠只擔任核電廠的備電角色,還是會維持火電廠有限度運作,反而排放更多二氧化碳。

除了興建核電廠,減碳還可以有更多具體做法,節約能源是最有效的方式。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表示,節碳不經意間就做得到,據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天要使用二點五個塑膠袋,每天只要少用一個,塑膠袋就可減量百分之四十;台灣每人平均每天用電量是四點八度,只要少開一盞燈、少看一小時電視,就可少下可觀的電,甚至婦女煮湯時記得加蓋,都可省下百分之三十熱能。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產業轉型速度必須加快,前環保署空保處長楊之遠就曾公開表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偏高是數十年來的累積,要徹底改善一定要改變目前高耗能的產業型態。
  
環保團體一向批評政府政策相互矛盾,一方面強調減碳節能重要,卻以協助產業發展為由,以低水價、低電價、促參條例等政策扶持石化、鋼鐵等高耗能產業,「非核家園」是既定政策,核能電廠也不是減碳唯一選擇,未來政府怎麼做,各界都在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