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讓戰爭從我們的生活裡走開

張鳴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的生活跟戰爭忽然有了不解之緣。小時候,從上小學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我們是一個戰鬥的集體,這個戰鬥的集體雖然不見得要跟別的戰鬥集體打架,但參加勞動,比如拉土,我們就會自覺地將之視為戰鬥任務,為了完成任務,老師說要攻堅,分成若干攻堅小組,四麵包圍,務求全殲。學習也如此,難題也是攻堅,還要先易後難,分化瓦解,幫助落後的同學,要學習解放軍,一幫一,一對紅。那時候能看到的電影,基本上,十部有八部,都是戰爭片,某些孩子參戰的影片,是我們這些毛孩子的最愛。再長大一點,通讀毛選四卷,發現「十大軍事原則」,非常熟悉,其中若干原則,我們早在拖鼻涕的年紀,就已經操練得精熟了。

小學沒讀完,就趕上文革,那是個戰鬥的歲月,文鬥武鬥,全面內戰。我們那個地方小,武鬥沒堅持多久,多的還是文鬥,即便是文鬥,也完全按照毛澤東軍事思想來打,什麼牽牛鼻子,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分化瓦解,攻心為上,窮寇必追,不一而足。當年雖然年紀小,但卻榮幸當了被鬥的對象,從小學到中學,無數次被推到講台邊站著挨鬥。比我更晦氣的被鬥大人們,還要被抓進牛棚裡,挨打不說,還要每天強迫聽若干遍「敦促杜聿明投降書」。後來做歷史研究,發現在歷次政治運動,似乎都是按戰爭的策略乃至精神來進行的,「戰鬥」雖然沒有文革那麼激烈,但模式都差不多。在平時的生活中,戰爭也無處不在,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戰天鬥地,再加上整人,結果,每個人,從小朋友到老大媽,都是戰士,每個有人群的地方,從小學的班級到街道居委會,都是戰鬥集體。

按說,文革結束,中國人的戰鬥歲月應該也成為歷史了。但是,生活中的戰爭痕跡和味道,並沒那麼容易消除。很多地方,依舊習慣用運動方式,推行政務,每次都照例進行「戰鬥動員」,佈置任務,甚至插旗子,擂大鼓,造聲勢,就差沒有拉來大炮了。不僅政府如此,某些企業,乃至私人企業也如此,當頭的,總明裡暗裡覺得自己就是總司令,做什麼事,都是戰鬥任務,要對方下軍令狀,對犯了錯誤的下屬,真的恨不得軍法從事。湖北天門城管,要「打出威風」來,正好他們真的把人打死了,遭致舉國一致聲討,其實,所謂「打出威風」,其實是很多單位的共同口號,不管這個單位是醫院還是學校,因為大家隱隱然還是覺得自家是戰鬥集體。記得某日我接到小學同學組織同學會的邀請,上面開首便是:你還記得我們這個戰鬥的集體嗎?

戰爭對於人類,不是好事情,這大概屬於人類的共識。和平比戰爭好,打仗意味著災難,相信大家都明白。但是經過太長的歌頌戰爭歷史薰陶、乃至親自操練和平時期「戰爭」訓練的國人,無形之中,卻有了無所不在的戰爭思維。完成任務像打仗,但跟人相處,也傾向於戰鬥,聰明的,玩計謀,粗魯的,直接幹,直到所有人都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我們這代人還沒有鬥完,下一代已經茁壯成長,他們學會了上網,一言不和,打殺之聲便起。如果某人犯了點眾怒,一個個追殺令發出,人肉搜索,找出對方家裡、單位電話,直到逼得對方走投無路而後不止。

我們是不是還記得,我們都是人,都是同胞,別老想著互相殘殺,當權的人,能不能別老惦記著過去的戰鬥歲月,懷唸過去的戰鬥風範,把過去戰鬥風格的玩意,包括標語,包括行為方式,還包括那沒完沒了的孩子打仗的電影電視,收一收,在改革開放的當口,當心老外來了嚇著。

(作者博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鳴:縣太爺的威風
張鳴:廉租房與黑社會
張鳴:從公廁的修建到大糞主義
張鳴:官家大戲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