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寒:中國化解危機需提升軟實力

楚寒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1日訊】

中國軟實力不足凸顯無遺

三月發生的西藏、甘肅、四川等地的藏民抗爭事件,發展到北京奧運聖火全球傳遞中多國的示威與衝突,甚至有可能波及八月份北京奧運會的順利舉辦。西藏問題由來已久,事件的爆發乃至事態的發展,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這場奧運前夕因西藏問題引發的國內外各種抗議浪潮,正是崛起的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上不斷遭遇抗拒的最典型縮影,也將中國軟實力不足的問題凸顯無遺。對於當下的與未來潛在的危機能否化解,進而走上良性發展的新境地,取決於中國的軟實力能否得到有效提升。

自從一九九○年代初期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並闡釋「軟實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以來,軟實力逐漸成為冷戰後各國政界學界研究與應用的一個重要課題,啟迪著人們的新思維。按照其觀點,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等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重要構成。

約瑟夫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感召力、政治價值觀、意識形態的相容性與制度的先進性,其核心在於價值觀。這一概念的提出,將軟實力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幾乎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地位。此後得到公認的觀點是,軟實力對社會有更加持久的滲透力。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

柔性的戰爭 文明的較量

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大國,在後冷戰時代日益意識到僅僅是經濟產量的增長或者軍事裝備的提高,並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性大國,而是需要國家軟硬件的全面提升。如同一台電腦,無論它的硬件多麼高端,若沒有先進的軟件相配套,也是徒具外殼而已。對於一個國家,經濟欠發達,不等於沒有軟實力。同樣而言,經濟強盛,也不意味著就當然具有軟實力。

就軟實力舉例來說,近二十年來,在社會制度與模式方面,各國互不相讓,競相展銷自己的社會發展模式與發展成就。像近些年來,北歐以高福利、社會公平、重視環保等特色的「福利國家櫥窗」發展模式吸引全球目光,並以此區別於其他已開發國家。而歐盟成功的一體化模式,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區推行區域合作與一體化仿效和借鑒的主要模式。

在國際舞台上,歐盟、澳洲、加拿大等國日漸重視對外推廣其全新的國際理念,在外交中突出強調人權和環保,重視人道主義干預,積極支持對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援助,力求樹立一種不同的國際規範和外交理念。法德俄等大國對伊戰的立場發出不同聲音,並積極介入伊朗核問題、巴以和談、朝核問題等眾多國際及地區熱點問題。各大國在○四年印度洋海嘯災難中爭相展開人道救援與捐助行動,旨在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升本國的國際軟實力。

可以看得出來,軟實力在國際政治的較量中正是「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也就是不用硬攻,關鍵在於屈人之心,贏得人心,使人心悅誠服。新世紀以來各國軟實力的競爭,可謂一場柔性的戰爭,一場文明的較量。從上述軟實力的三方面要素來看,中國顯然相當薄弱,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缺乏。

和平崛起必須提升軟實力

中國政府對此並非沒有意識到。去年十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大上,就首次將「提高國家軟實力」寫入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但報告中提到的軟實力僅局限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層面。西藏事件後二十幾天,胡錦濤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時提出五項倡議,其中之一就是「加強人文交流借鑒」,並提倡理解和寬容。這一點倡議,正是軟實力的內涵所在。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硬實力方面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總體競爭力已遠非昔日可比。但由於軟硬實力兩個步伐的不協調,在空前的表面繁榮下,隱藏著致命的隱患。沒有軟實力的同時成長和積累,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軀體將難以支撐得住而繼續平順往前行。

中國之軟肋,在於軟實力方面太過薄弱。主辦奧運,本來是中國敞開胸懷融入世界的最佳契機,但風雲突來,中國的國際形象非但沒有因聖火的全球傳遞而得以提升,反而在中西兩個社會的深層差異與衝突中遭受重創。

故此提升軟實力,已成為中國領導層乃至包括年輕一族(八○後、九○後)在內的全體民眾,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和平崛起的過程,既是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更是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吸引力、親和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也就是軟實力不斷成長和積累的過程。中國和平崛起,必然把構建和強化軟實力放在重要位置。

可以說,在中國由經濟大國步向真正崛起的轉折點中,從文化吸引力、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創新能力到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社會組織模式、國際影響力與形象這些軟實力上全面提升自己,已到了關鍵時刻。

實行社會開放、政治改革

中國需要充實並完善文化感召力,這需要展現大國氣度以及對待傳統文化的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合之道,強調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以處眾,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當今文化多元而又互補的全球化時代,世界更需要的是和而不同,是和而共生。這就需要中國與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以及對待異見思想、異域文化的寬容。讓作為中華文化特色之一的中和之道,在新的世紀融入時代的特徵而釋放生機。

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理念上,中國需要更多地吸納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去消解文明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這需要思想上的真正解放。在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傳統和政治現實面前,中國需要吸收、充實並完善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價值。若沒有現代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對內真正意義上的凝聚力將受到影響,對外則很難佔領道德制高點。其他國家也許會根據他們是否能在經濟、安全和外交上獲益來決定其對華政策,但若不是出於對中國政治價值的認同,則無法維持長久。

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入,中國需要在國內創造一個愈加寬鬆、愈加自由的環境,逐漸還權於民、還自由於民、還自治於社會。在政府、家庭和市場之外,需要放開管制來培育非政府組織、社區組織、宗教團體、自助組織等公民社會,逐步讓非政治性的公民社會團體也能參與到社會決策中來,促進社會的相互了解和關聯,以提升社會的共同利益。

從科學技術到大眾文化上,中國需要提高自身的總體創新能力和機制。對比先進國家,中國創新能力和體制的滯後相當明顯,這源於其他體制因素,如資本市場、人才管理、高等教育體制等。逐漸縮小差距,直至建立自己的創新體制,需要中國的努力和進取。

最迫切也是最難的是,中國應從現在起就在社會組織模式和政治制度上做好準備,啟動社會開放,將中國的制度體系逐漸步入彰顯民權的新模式。毋庸置疑,中國體制內的官僚主義痼疾是限制中國獲得和提升軟實力的主要障礙,信息不暢、決策緩慢、推卸責任、效率低下乃至貪腐成風,是中國缺乏體制內活力需要根除的病灶。中國需要真正實行社會開放的政策,在政治體制改革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讓社會本身的活力去彌補官僚主義的固有缺陷和嚴重惡果。一個開放的、富有競爭性的政治價值體系,才能在內部永葆生機,在國際上贏得尊重。

提升軟實力涉及體制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今後中國的發展進程在對軟實力的需求上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比較容易,像大量的外商投資、足夠的技術轉讓等都會提高中國的硬實力;但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複雜難解的問題,如體制、觀念等方面的改革等。對當前的中國來說,要化解一系列危機,然後步履平順地往前發展走向世界,軟實力的提升應擺到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中國正面臨新的抉擇,改革也步入新的路口。這個世紀如果真的屬於中國人,那就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成功,也意味著要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應當擔負起大國責任,意味著文化、價值觀、創新機制和意識形態、政治制度上需要不斷更新進步。除了文件的載入和漂亮的口號,人們還希望看見更多,比如真誠的反省、果敢的革新、虛心的接納、實質的進步。只有在軟實力上付出艱辛努力,三十年的改革成果才能開出絢麗的實踐之花,而不是毒惡之果。否則,中國將錯過極其難得的歷史良機。

轉自《爭鳴》2008年6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楚寒:蘇哈托及威權體制的啟示
楚寒:笑對死亡 擁抱生命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