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帶來世界遽變

標籤:

【大紀元6月8日訊】(大紀元紐約綜合報導)1970年代初油價高漲四倍之多,使全球經濟幾乎陷入停滯。當時,阿拉伯國家禁運石油衝擊,為許多國家刻下了深深的印記-美國頒令汽車燃油標準、法國開始擁抱核能。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35年過後,油價又翻了四倍,並於上周四達到每桶 135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點,但截至目前,油價的衝擊卻顯得相對緩慢。

如果說,70年代阿拉伯國家禁運石油事件像個榔頭搥擊;那麼,對油市來說,這次原油輸出遲緩與新興市場需求並進的效應,就像一把老虎鉗。

對多數經濟體而言,高油價正在構成傷害-特別是西方國家。

因為難以找出答案,許多政治人物開始尋找代罪羔羊。最常聽見的拉抬油價打手是商品投機者,這事實不是如此。市場投機者並未擁有真正的石油,他們在期貨市場買進的每桶石油,都在合約到期前賣出。這種行為可能推升「紙上原油」的價格,但並非煉油業者轉化為汽油的黑色東西。

有人會問,油價那麼貴,產油國何以不多生產一些?

事實上,找尋、開發新油田是一個昂貴又曠日費時的事業。舉例來說,像巴西最近找到的深水大油田,直到開始生產前至少要花上10年時間、甚至更久。

再者,基於人為私的劣根性觀點來看,以前油價便宜的時候,蘊藏豐富的石油國歡迎那些低成本、高科技的產油公司進駐。但當油價漲起來,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又無情地把他們一腳踢開。

有鑑於此,當前的原油衝擊,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退去。

從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我們學到短期供需緊縮所帶來的後果,最終促成了保守主義與新產能的崛起。未來,當所有的新油田開始量產、消費者對原油的依賴性降低時,油價仍有可能回歸至向下循環。

目前開車人士很少有汽油以外的替代品,不過所幸的是,汽車業者正積極開發燃油成本遠比純汽油或柴油便宜的混合汽車。

1970年代前兩次的油價衝擊,已將原油從發電廠中放逐。現在大家期待的是,壟斷交通業長達一世紀之久的原油,能否也在可預見的未來中被解放。***(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通膨VS.成長 亞洲各央行陷兩難
廣東:高油價時代 行業面面觀
反高油價 歐洲漁民抗議爆衝突
大陸航空裁員3,000 停飛67架飛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