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自行車新舊交響曲

人氣 4

【大紀元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夏瑞希綜合編譯報導)要觀察中國新、舊社會的折衝,從腳踏車就可以看出端倪。過去在北京、上海,每到上午的交通尖峰時刻,總可以看到各路的腳踏車匯成壯觀的車流,彷彿大軍壓境。今天,許多巷道已經被汽車和巴士接管了,轟轟的引擎、刺耳的喇叭聲淹沒了腳踏車清脆的「叮噹」鈴聲。

然而,儘管中國正在躍升為現代化國家,腳踏車不但沒有被淘汰,甚至數量越來越多。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通勤、送子女上學、甚至維生,都還得仰賴腳踏板的動力。

腳踏車在中國的象徵意義

腳踏車在中國扮演的腳色,體現了這個國家從農村到城市、從計劃經濟到自由資本主義,其實有一段漫長的過度時期。汽車成倍的增長可能是富裕的跡象,但是自行車仍然是人民交通的主力,這說明了中國13億人口中大部份的人還沒有能力晉身中產階層。

在上海摩天大樓和高架快速道路的陰影下,是自行車讓王純梁(Wang Chunliang, 音譯)這樣的流動民工有機會從農村躍進到大城市。

30歲的王純梁健壯黝黑,騎著三輪車將鮮花和園藝用品從一個露天市場送到上海的高檔住宅區,靠著這個和少許的園藝工作,他每月賺取美金300元,剛好足夠餬口並供給他在安徽農村家人的生活。

「跟其它一些工作相比,這不算太壞。這是個正派的維生方式」。王純梁說,儘管他需冒著交通危險和惡劣天氣來做這份工作。

在上海和其它城市,隨處可見踩著腳踏板的農村流動民工,他們運送貨物、回收資源,從爆米花、盜版光碟到書籍、小白兔,運送的都是些價值不高的物品。


2004年4月11日,在長安街一路口等待交通綠燈的騎車者。(AFP/AFP/Getty Images)

追溯中國腳踏車歷史

中國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曾發明了很多東西:煙火、雨傘、紙張和指南針,但自行車卻不是中國原創的。

據柏林理工學院(Technical Institute of Berlin)一位歷史學家的考證,中國是從一位名為賓春(Binchun)的海關官員那兒第一次知道自行車的存在,他在1866年到訪巴黎,回國後描述巴黎人騎著「兩個輪子,中間有截管子」的車輛。

那時候,富有的中國人普遍坐著人力車或轎子,一直到移居中國的美國人和歐洲人開始騎著自行車在中國城市遊蕩時,這股時髦的腳踏車風潮才開始流行。

近三十幾年來,中國在共產黨的中央計劃下,自行車一直是受到鼓勵的交通工具,因為巴士班次很少,又經常擠得水洩不通,計程車則是幾乎聞所未聞。

那個年代的上海:「永久」、「飛鴿」和「鳳凰」出廠的自行車,就好比美國的雪佛蘭(Chevys)和別克(Buicks)轎車一樣的拉風。

城市過度發展 政府未能有效規劃

雖然為了緩和奧運會期間的交通,北京市政府提供遊客五萬輛出租自行車,但在北京和上海的許多自行車線道已經被右轉車道和巴士專用道給取代了。大型辦事處和酒店建築通常只提供自行車停車場給員工使用。

上海一千萬輛自行車是禁止騎上許多主要街道的。一趟從西郊虹橋到繁忙的南京路購物區是一場超越障礙的體能賽,要繞過地鐵建築及許多不便的區域。在西方城市眾所皆知的河畔自行車車徑,在這兒是不存在的。

「這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陳海明(Chen Haiming,音譯)感嘆地說。陳是中國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永久公司駐上海的總經理,他說:「在歐洲,政府建設自行車車道,並鼓勵市民騎自行車通勤,但這裡沒有。」

對於交通工具,上海二千多萬的市民沒有多少選擇,地鐵和巴士只能承載四分之一的通勤人潮。最陽春的家庭用車也要六千美元,外加五千美元的牌照費用,總價遠遠超過大部份上海工人的一年所得。就連速克達機車(scooter)售價也為三百美元左右。

險象環生的腳踏車交通

在交通尖峰時刻,騎著自行車或摩托車蜿蜒於大街小巷的人,許多戴起了棉口罩來過濾濃煙與廢氣。他們時而上、時而下,俐落地在人行道上穿梭;驚險地在公車與人行道砌石的隙縫間匍伏前行;又毫無章法地在極端壅塞的交叉路口亂竄;最後得意洋洋地穿越交通瓶頸,揚長而去。


2003年6月19日,上海市中心道路上自行車和汽車競道的情形。(LIU JIN/AFP/Getty Images)

當天稍晚,第二批單車騎士出現了。為了蓋過嘈雜的街道聲,他們發出鏗鏘的牛鈴聲,漫遊城市搜尋金屬廢料或廢棄家電。一些電視機、電腦終端機、甚至冰箱、床墊,就在身後兩輪的車箱中驚險的平衡著。

艱辛磨人的兩輪生活

「自行車停車方便,警察取締時也容易逃脫。」來自安徽省的民工王大理(Wang Dali,音譯)說,騎著老舊的鳳凰牌自行車,他販賣盜版的電影光碟,如「功夫熊貓」和「慾望城市」等。

「我們不被允許在這一帶販賣東西,因為據說會破壞城市的形象。」王大理說。因為長年的風吹日曬,他看起來比實際33歲的年齡要老上十歲。

「只有我們貧困的農村人才幹這行,但為了討生活,我們得這麼做。」他說。

因應潮流 自行車公司更新裝備

22年前,當陳海明首次分發到位於上海鬧區、鏽跡斑斑的「永久」工廠上班時,該公司仍然只生產40磅的重型腳踏車,可以裝貨並承載一家老小。

今天,永久的網站上展示了數十種車型,從高科技的登山自行車到尺寸可以塞進一個公事包的摺疊自行車。

儘管中國人對汽車鍾情,陳仍然有信心,自行車還是有它的市場。

根據華盛頓的一個環境智庫–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的估算,去年全球製造的1.3億自行車中,九千萬輛是中國生產的,且出口了三分之二。美國人購買的自行車,10輛有九輛是在中國製造的。

「自行車有助環境保護,民眾也要靠它來鍛鍊身體。」陳海明說:「不管汽車工業如何發達、飛機市場如何增長,自行車仍然有它的用途,自行車永遠不會過時。」

自行車輕薄便利 歷久彌新

上海電視節目的經理人吳力強(Wu Liqiang,音譯)同意陳海明的說法。

吳力強清楚地記得1970年代他的第一台自行車,一部別緻的黑色「永久」,代表著摩登、時尚,代表著先進、富有。

「騎上那部自行車的感覺真是令人驚奇,就好像現在駕駛保時捷一樣。」現年50歲的吳說:「女孩子很樂意和我出去,因為她們可以在後座享受微風和陽光。」

他有一部湛藍的福斯(Volkswagen)Polo汽車,但幾乎沒有駕駛過,他仍然騎自行車通勤。

「交通情形每況愈下,最後都是把時間浪費在道路上。」吳說:「自行車仍然是中國的最好交通工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00米閃電直擊橋面:網友實拍暴雨來襲
美調查:油價上漲改變上班族交通習慣
三名女陸客擅自脫團  移民署:加強協尋
迎接國內外觀光客 竹市強化清潔與綠美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