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凱邦:政府對城規會監管不足規劃失當

人氣 4

【大紀元8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鄭麗駒香港報導)多年來,極具爭議性的屏風樓、公共空間及舊區重建問題一直受到各界關注,環保觸覺是一個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向政府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本報記者訪問了組織的創辦人兼現任主席譚凱邦,就上述議題對政府提出的一些建議。

譚凱邦就鐵路上蓋的問題表示,在2006年7月組織開了第一次屏風樓記者招待會,引起社會的關注,尤其是西九龍大角咀特別嚴重,隨後,他們又發現市區重建及有關相關的議提等,陸續將資料發佈出去。

譚凱邦認為,最關鍵是:第一、發展商起樓時,政府不肯作一個嚴謹的規管;第二、香港的發展商是一個要賺到盡的商家,如果他們有一點良心,他相信那些樓是不會起得那麼高:「他們為了看到景,發展商就將很高的樓一座座連在一排過,造成屏風樓。但政府又不去規管,幾年來,政府以一個不立法的方式去規管,用行政手段去做,例如:勾地表降低地積比,他們加上非建築帶的措施,但未有措施來限制座與座要有10米距離。」

雖然爭取不易,但行動還是有回報;去年,組織多次到賣地場示威後發現今年的勾地表相對來說少了一些屏風樓。

現時香港多處都有屏風樓,例如車公廟站個案,譚凱邦說,要追索到很早時期,那時組織並未成立,在05年前,政府批出了很多大型工程都是2001-05年間批出,正是董建華8萬5時代。當時政府批了很多地。

在06年他們已調查所有鐵路上蓋,元朗和南昌站就較離譜,車公廟4棟,南昌11棟。今年車公廟招標興建,其實建築物是會遮擋城門河整個景觀,所以他們提出反對。

至於南昌站的11棟的屏風樓,組織希望政府能減半數目興建,政府已拒絕這個要求,但組織仍會繼續爭取。

政府對城規會影響大

綜合發展區有新的項目是要經過城規會為期幾個星期的諮詢期,市民可以在城規會秘書處拿取諮詢文件:「如果政府賣了一塊地給發展商,他只需向屋宇處申請建築圖則就可以興建,如果沒有公眾的諮詢,城規會應多些民選的議席,無論什麼地都要過城規會,城規會有個諮詢的機制。但現在的城規會的人比5年前多會考慮密度和規劃,亦禁止了發展商很多項目。但它已給政府主導。會內有好幾個委員是政府官員,其他委員亦是政府委任,所以政府對城規會的影響是很大的。」

譚凱邦指,政府以往並未意識到會出現屏風樓的問題:「他們錯誤估計現在的建築技術可以將住宅或商業起得這樣高;又沒有想到發展商會有連接式的起樓方法。20年前的樓是散亂佈局,政府2005年才發現有屏風樓,我覺得給政府提早一點提出意見是好事,在問題爆發前,我們可提早做一些措施。」

除了屏風樓問題外,公共空間又是組織另一個規劃議題,譚凱邦說:「對於公共空間,政府規劃發展監管得好一些,在地產商簽的地契比較明確,政府以往的10幾年,因為很兒戲的收貨,才造成今天的問題。」

另外,譚凱邦覺得文化承存很重要,地區生態都要保存,可以看到街道和文化特色,可惜香港越來越少街道。他認為,以往10年發展的物質經濟為先,導致商場、高樓去主導,灣仔就是一個好例子。他說:「其實市區重建是沒有考慮過市民要不要搬走,市建局應該選一個地方重建,以樓齡和可發展為前提,所以才出現喜貼街,其實重建不是問題,但要先諮詢居民,因為有些人是前舖後居,要他們重新建立是很慘的,有些年紀也不輕。」

他續說:「重建有幾類人,有些未必想原居重置,那為什麼不給多些選擇給居民,利東街的居民根本不想走,當初就不應該揀那個地方重建。這就是為什麼之前的調查諮詢是這樣重要,很多人想重置那就給多些重置方案給他們選,如果要走,那就賠錢給他們走。」

只要正確都要做

譚凱邦認為,舊區重建的矛盾來自於各方對重建的期望不同:「居民的期望和政府的不同,互相有很多爭論,這麼多項規劃當中,重建議題是最多爭論的。雖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們,也怪我們去抗議,我覺得為社會好就會去做,我們沒有可能做到每個人都贊成,但只要正確都要做。」

譚凱邦又認為,政府的改變預料是漫長的,不能一步到位,所以民間方案都要做:「它(政府)不做並不代表它不聽,可能有另一個項目要做時,他們就知道要改,政府是會改變,但不是即時見到。」

香港很多區都非常密集,不過,譚凱邦認為,問題不在於地少:「其實不要抄樓那就可以減少用地,不要有地就要來起樓,地少人多不是做成今日問題的主要原因,主因是政府規劃失當,監管不足,發展商什麼都賺到盡。」

(http://www.dajiyuan.com) ***

相關新聞
德國選手獲奧運馬術三日賽個人金牌
香港中聯辦保安擊傷兼誣告法輪功學員
北川今晨4.9地震  還沒災情傳出
澳洲體育解説員北京昏迷  送香港救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