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雙贏的漢城奧運 給北京照鏡子

人氣 44
標籤: , ,

【大紀元8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佳惠韓國首爾綜合報導)還有幾天北京奧運就要開幕了。當初國際奧委會希望北京能成為「第二個漢城」,才把奧運的橄欖枝交給了中國。追憶歷史,很多韓國人表示,1988年的漢城奧運是天祐韓國。漢城奧運會的輝煌成功,對韓國民主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成為韓國現代歷史上的轉捩點。

韓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家金容沃評價說:「漢城奧運會成為韓國獨裁者加諸自身的枷鎖;奧運會對韓國是很重要的『歷史線』,把全國人民的歷史問題全都壓縮在奧運,大韓民族利用奧運達到民主,奧運則是韓國民眾爭取民主的戰利品,不能低估它在民族歷史中的意義。」 那北京奧運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呢?

類似北京六四的「光州事件」起源

1981年,朝氣蓬勃的韓國爭取到了1988年奧運會主辦權。當時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已邁入亞洲四小龍之列,但在政治、文化上急需提升國際地位,改善國際形象以順應和加速經濟的發展。在此大背景下,當時以軍事獨裁為主體的韓國政府,積極爭取到了奧運的主辦權。

1988年漢城奧運之前,正是民主化在韓國風起雲湧之時。當時政治鬥爭的焦點是民主派要求「改憲」,要求總統直接選舉,而以全斗煥為總統的韓國政府堅持按現行「憲法」由占選民人數比例極小的「選舉人團」「選舉」總統。

隨著韓國不斷發展的國際貿易,世界民主大潮也不斷衝擊著韓國僵化的專制體制,民眾呼籲民主的熱情不斷高漲。1980年5月17日,為了鎮壓各地不斷示威的抗議浪潮,執政的軍方領袖全鬥煥為穩固其政權,宣佈全韓戒嚴。

市民組成軍隊與獨裁者抗衡

然而韓國民眾並沒有因此而膽怯退縮。5月18日,位於光州的全南大學學生開始示威遊行要求民主,時任總統的全鬥煥派出軍隊在光州展開武力鎮壓,數十名群眾死亡。光州學生和市民奮起反抗,多達數十萬的市民也參與了抗爭。

光州市形成一個共同體,市民提供抗爭人士食物及日常補給,醫生、護士全力搶救傷者,娼妓亦為傷者捐血。在5.18事件初期,政府控制的媒體不能客觀報導事件真相,還歪曲事實,憤怒的民眾縱火焚燒了幾家電臺和報社,並編發《民主市民會報》,突破軍政府新聞封鎖,向全國說明光州事件真相。

十天當中(5/18~5/27),光州完全被切斷對外聯繫,軍方空降部隊繼續鎮壓民眾。當時光州人非常自治,互相幫助,在沒有政府管理的情況下,沒發生過一起竊盜或搶劫案。市民們組成市民軍與政府軍對抗,並一度接管了整個城市,並把軍隊驅逐出境。

全鬥煥於5月27日清晨出動7萬兵力、15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100多門大口徑炮、大型直昇飛機,甚至出動導彈部隊,野蠻鎮壓起義民眾。之前抗爭者開始疏散群眾,只讓”抗爭領導部”的人留下。在200多名最後留守道廳的人中,有10多名女孩子及60多名高中生,因為親友被殺害而堅決留下。

據事後官方報導,光州事件造成了191人死亡,122名重傷,730名輕傷,直接經濟損失為2200萬美元。這就是被後人稱為「5.18」韓國民主運動,也即「光州事件」。

奧運前的「六月抗爭」

「光州事件」被鎮壓後,韓國媒體在高壓下緘默無聲了好幾年,但民眾心目中對自由民主的追求並沒有因此而滅絕,隨著漢城奧運的臨近,這份希望的火花在不斷的迸發。如同今日的香港民眾爭取「普選」一樣,當時韓國民眾提出要修改憲法,把由「小圈子」小部份人組成的「選舉人團」黑箱選舉,變成真正民主意義上的總統普選直選。

1987年4月13日,當時的軍方執政者也是當時的韓國總統全鬥煥突然發表講話,決定在1988漢城奧運會之前「停止有關修改憲法的討論」,下屆總統仍將由占選民人數比例極小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他還威脅要「嚴懲暴力和破壞社會安定的行動」,全鬥煥這一「重大決定」公佈當日,就遭到韓國11所大學4,000多名學生示威抗議,要求全斗煥下臺。4月17日,40多所大學的16000多名學生在各地遊行。甚至天主教大主教金壽煥也號召160萬天主教徒為在韓早日實現民主而祈禱。

同年6月,全國各地爆發了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百萬人走上漢城街頭要求改憲。僅在6月10日至26日的半個月間,韓各地共爆發2145次示威,參加人數達830多萬,史稱「6月抗爭」。這是全斗煥上臺以來規模最大、衝突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鬥爭。


韓國為紀念民眾抗爭而建立的“民主鐘”。

國際社會的高壓促使獨裁者投降

面對群眾的抗爭,全鬥煥政權仍想重演光州事件,血腥鎮壓六月抗爭。但當時美國明確表示,反對韓國當局鎮壓。1987年6月27日,美國參議院以74對0票一致通過促進韓民主化決議案,支持韓民主化,要求韓當局舉行自由公正的選舉。1987年7月1日,美國眾議院以421對0票一致通過促進韓民主化決議案,明確指出假如韓國當局頑抗,到手的奧運會主辦權就可能喪失。

在美國與國際奧會警告不惜取消漢城的奧運主辦權相威脅之下,全鬥煥選擇全面妥協,向民意投降,由盧泰愚宣佈「6.29」民主化宣言。至此,獨裁統治在韓國終結。

1987 年10月12日,南韓國會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10月27日,全國就新憲法進行了全民公決,93%的公民投了贊成票。這部被稱為第六共和國憲法是第一個在 執政黨和反對黨妥協基礎上的憲法。它規定:總統直選,總統任期5年,不能連任;取消總統宣佈緊急狀態和解散國會的權力,確立了人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回顧歷史,韓國人很慶幸當時的國際奧會以及美國總統都沒有說什麼「奧運不能政治化」、「奧運只是一場運動會」 、「奧運不是用來解決政治問題的」等等「北京腔」。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干預」下,韓國走上了民主富強的道路。

韓國奧運:經濟政治雙豐收

1988 年9月17日至10月2日,第24屆奧運會在漢城舉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9421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這兩個數字都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奧運會。它為韓國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漢城把第24屆奧運會辦成了一個體現綜合文化的運動會。漢城奧運會的輝煌成功,對韓民主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成為韓國現代歷史上的轉捩點。

此前有人把奧運比喻為「燒錢的遊戲」。資料顯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舉辦奧運會的城市沒有幾個能走出賠錢的怪圈,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虧了20億美元,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花費了90多億美元,最終沒掙回一分錢;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才首度盈利2.5億美元。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韓國政府精打細算,充分利用原有舊場館18座,新建場館僅16座,最後盈利3億美元,成為奧運史上成功的一頁。


在諾桑(Lausanne)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裡,官方保留的一份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海報。(IOC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提供)


韓國奧運是人類民主的勝利

漢城奧運把韓國帶上了民主發展的軌道。1992年12月,執政黨候選人金泳三在第14屆總統選舉中贏得了勝利。1993年,第一位非軍人總統--金泳三上臺,承諾為1980年「5.18」運動死難者建立國家公墓。不久,鎮壓「5.18」事件的責任者、前總統全鬥煥、盧泰愚被法庭公審,以內亂罪被判處重刑。

韓國問題專家朱立熙接受韓媒體採訪表示,如果沒有光州市民在5.18抗爭的犧牲與付出,就沒有今天成功的民主化韓國。5.18光州事件對他最強烈的衝擊是,犧牲的人,有許多是很年輕的學生。

他同時表示,我真是不瞭解軍人為何會那麼殘忍?這些人到底有沒有人性與人道關懷?如果有人性的話,會那樣屠殺人民嗎?當然不可以!如果他們自己的家人或孩子遭別人這樣屠殺,他們會怎麼想呢?

茍且一時 遺憾終身

一位臺灣財經工作者表示,她就讀研究所時,在宿舍對面住著一位韓國來的女子,人很親切,拿了獎學金在臺灣就讀中文博士班。奇怪的是,每到晚上那位南韓女子都在哭泣,後來問了究竟,始知與光州事件有關。

當年她因為家裏貧窮,沒去參與抗暴運動,因為擔心若被屠殺,家裏將沒人可以賺錢。事件之後她感到很歉疚,才經常在晚上哭泣,並祈求上帝的寬恕。她說,他們那一代的光州市民,如果沒有站出來抗暴,後來內心都感到愧疚不已。

有評論說,漢城奧運廿年後,南韓已經改名為「韓國」,漢城也改名為「首爾」,可沒想到今日的北京奧運,美國總統與國際奧委會的態度也變了樣。國際奧委會竟然私下與中共達成封鎖網絡的幕後交易,把自由民主的春風拒之國門外,美國總統也為了所謂經濟利益,喪失其立國的人權原則。

兩相對比,人們不難看出,漢城奧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共獨裁者的醜陋,也照出了國際奧委會的變異,以及在長期高壓下中國人與韓國人的差異。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聯合國人權特使能否會見翁山蘇姬仍不確定
奧運鳥巢耗資巨大 質量受關注(2)
【香江城語】國富民窮
聖郡議會宣佈8月為「中國人民人權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